在出演《红楼梦》前,陈晓旭精读过两遍原著,非常喜欢林黛玉。
18岁时,《红楼梦》剧组对外寻觅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看到,立马心动。
她自认为很符合林黛玉的条件,不仅长相偏古典,而且气质相近,本身也熟读黛玉诗词。于是,陈晓旭给剧组导演写了一封自荐信,附上所作小诗。
导演的回信很快,让陈晓旭到北京试镜。欣喜异常的陈晓旭未把消息告诉任何人,直接请了病假,独自一人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
后来,陈晓旭回忆,她到北京那天,正巧碰上大雨,她打了一把绿色的雨伞,扎着一根辫子,像是个刚进城的土丫头,挽着裤腿、浑身湿漉漉、蹑手蹑脚地进了华侨大厦,找到王扶林的房间,鼓足勇气敲响门扉。
王扶林很快开门,喊她坐到板凳上,与她谈了林黛玉,又说了妙玉和平儿,夸赞她在这个年纪便熟读《红楼梦》,能对书中人物说出自己的见解,很厉害。
临走前,王扶林让陈晓旭保存好车票。
陈晓旭面上不动声色地应下,心底实际早已乐开花,因为她知道,只有确定入选的演员,剧组才会报销车票。王扶林这句叮嘱,就是在悄悄对她透露,她有很大的可能当选!
出了大厦,雨过天晴,湛蓝的天空就和陈晓旭当时的心情一样美好,她想:生活可真棒,老天爷给了她一个巨大机遇!
之后,陈晓旭经过层层选拔,如愿拿到林黛玉这个角色。《红楼梦》拍摄3年,陈晓旭也在潇湘馆“住”了3年。
3年时光如梦,她好似真的成为了林黛玉,真真切切“活”在林黛玉的世界,完整体验了林黛玉的一生。
观众评论陈晓旭,说她“演活”了林黛玉,可在陈晓旭看来,她的表演仍留有些许遗憾。
譬如黛玉葬花那场,并未达到原著描写的绝美境界;黛玉之死同样由于剧本问题,削弱了观众对黛玉的同情。
那是《红楼梦》剧组的遗憾,亦是陈晓旭余生始终耿耿于怀的憾事。
02,梦醒谁是“陈晓旭”:回归现实世界,她总归要找到此生“归途”,无论商海,还是佛门当然,梦总有苏醒的一天,陈晓旭同样无法例外。
结束《红楼梦》拍摄后,因林黛玉一角一夜间火遍华夏的她,在出演《家春秋》后便彻底消失在观众视野。
所有人都好奇陈晓旭去哪里了?陈晓旭于多年后回应:“我适合林黛玉的角色,并不等于我适合当一名演员;我喜欢林黛玉,也不等于我一定要喜欢演员这个职业。”
她不想把演戏当成谋生的方式,所以“告别”林黛玉后,迷茫的陈晓旭也曾试图找过属于“陈晓旭”的此生归途。
她听从朋友的建议,远渡重洋去往德国,又恍然发现,西方的水土并不适合“陈晓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