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中华遗产》2019年4月
对于浩瀚的星空
古代中国人早已抬头仰望
不过在航海图集中配置专门的“过洋牵星图”
属于《郑和航海图》的独创
尽管内容尚显粗糙
却浓墨重彩地写下了
中国人关于星空和大海的不懈探索
张扬着古代中国远洋航行技术的一个新高峰
03 大大大大大宝船
中国有漫长的的海岸线
有发达的河湖水系
在经过秦汉和唐宋两个发展高峰之后
中国的造船技术和工艺终于在明朝达到顶峰
郑和舟师的船舶形式多种多样
按功能分
有大宗宝船、分宗宝船、马船、
粮船、座船、战船、水船等
按船型特征分
有福船、沙船、广船等
按载重量分
有2000料、1500料、400料、100料等
按推进方式分
有9桅12帆到3桅3帆
或大八橹、二八橹、六橹等
数百年前,世界南方海域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丽的景象
上百艘大船依次排开,上千面帆迎风招展
蔚蓝色的海面犹如春天开满鲜花的草原
◎ 郑和航海主力船型想象图
若说历史上最辉煌的木船,当属郑和的远洋“宝船”了。时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密隔舱技术,提高了船体的抗沉性、构造强度与装卸效率,在推山倒岳的洪涛巨浪面前“悠然顺适,倏忽千里,云驶星疾”。(绘图/张家埙,摄影/陈振杰,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5月)
郑和船队中的“大舶”又称“宝船”
是郑和船队的主力船只
按照《明史》中记载的宝船尺度
“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
按明官尺等于31.1厘米折合成现代长度单位
大者有将近138米长,56米宽
排水量在万吨左右
尽管目前不少造船专家
对史料所描述的这个尺寸多有存疑
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数据
但基本都认同
宝船是一艘体长大于60米、
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木制帆船
但,在郑和之后
中国再无特大型的木船了
再往后
中国人看到的是外国殖民者的坚船利炮
而此时
西方的海上扩张早已开始
而且一发而不可收
◎ 郑和宝船结构示意图
随着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郑和宝船上的水密隔舱结构传入海外各国,并流传到欧洲,逐渐被世界各地的造船家所效仿。如今,水密隔舱结构已成为现代船舶中一种重要船体结构形式。(图自《中华遗产》2011年11月)
04 两万多人,吃啥
莽吉柿、赌尔乌、酸子……
这些拗口的名字都是令人垂涎的水果
在《瀛涯胜览》中
随郑和一起下西洋的马欢
对这些陌生的水果作了详实逼真的描述
鲜美多汁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明初时人们已经学会腌制肉类和蔬菜
明代人还将水果曝晒
或以蜜、糖渍,或用火焙制成果脯
因此携带上船的食物
除了盐、酱、茶、酒及饮用水之外
应当包括不易变质的米麦等谷物、豆类
还有加工处理过的果菜、肉类、水产
以及醋、蜜、糖等调料
另外!船上还可以养鱼、种菜
按照14世纪上半叶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
在《游记》中的描写
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
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菜、生姜,提供日常食物
船队沿海岸线航行,除了库存食物
还可以捕钓海鱼养在船舱中
在一些物产丰富的地方
船员们还可以大饱口福
品尝到咖喱饭等不同风味的美食呢
绘图/林腾 步光 CNG影视制作中心
图自《博物》2005年7月
05 远航,并非不可思议
回溯中国航海的历程
郑和远航在当时不是不可思议
因为在郑和下西洋前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东非的海上交通
已有千年历史
汉武帝曾遣太监出海市易
抵达马来半岛、印度东海岸马德拉斯附近
和印度河流域
王莽派人去孟加拉找犀牛,走的也是海路
法显和尚乘锡兰山的独桅三角帆狮子舶
从印度自海路返回中国
被俘流落西亚十余年的杜环
搭大食商舶回到广州
……
有唐以来
先是各式“番舶”往来于
亚丁湾、南印度与珠江口、泉州湾
两宋间
中国人开始建造大型海舶
“海商之船大小不等,
大者五千斛,可载五六百人。”
及至元朝
中国客舟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印度的航运
1343年
突尼斯人伊本·白图泰
在卡利卡特(古里)候中国船来中国
发现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
往来的大多是中国船,大船舒适豪华
可载1000位乘客,600名水手,400名士兵
转至明初的郑和泛海航路
所历30余国绝大多数在历史上与中国有过交往
航路是旧航路,港口也是旧港口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
也是千年中国航海与海外贸易史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