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
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茨威格
01
出身贫苦
清宣统二年十月十一日,即1910年11月12日,
江苏省金坛县,清河桥边。
这天,经营杂货铺的华瑞栋夫妇喜得一子
夫妻俩乐坏了。华夫人常年患病,婚后十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40岁,才终于盼来了第一个儿子。
老来得子的父亲生怕孩子留不住,一落生,就用箩筐把他扣住了。
因此孩子的小名就叫做箩根 ,学名华罗庚。
和所有在这条街上长大的孩子一样,小时候的华罗庚平平无奇,整天到处调皮捣蛋,并未显露出什么过人的天分。
灯节,船会,凡是热闹的地方他都喜欢去。玩累了,就躺在野地里或菜地里睡觉,急的家里人到处寻他的下落。
他特别喜欢看戏班子唱戏,当戏班子唱完,到别的地方继续演出,他就跟着一起走,接着再看两场。
小学的他,数学只能勉强及格,因为成绩不好,甚至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有一张修业证书。
就这样一路混到初中,直到遇见一个叫王维克的老师。
这天,王维克正在批改作业,一份学生作业让他皱起了眉头,这上面的字迹简直形如鸡爪,状如鬼爬,到处都是涂涂改改的痕迹,看得他直想把作业本给扔了。
不过作为老师,职业素养还是有的,他沉下心来仔细辨认,发现那些划掉的部分,居然都是正确的答案,只不过是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罢了。
不仅如此,写在后面的每一种解法,都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最终呈现的答案,则是最精简那一个。
王维克不由赞叹,这样的学生,才思敏捷,思路宽广,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啊。
他注意到,这份作业名字那一栏,写着华罗庚三个字。
从此,他便对这个名叫华罗庚的学生备加留心,并时常加以鼓励和引导。
而他,也成了华罗庚数学之路上的第一个赏识者。
02
天赋初显
1925年夏季,华罗庚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取得了初中毕业证书。
谁会想到,这便是数学大师漫长一生中的最高学历。
尽管成绩优秀,但无奈家境贫寒。父母的杂货铺利润微薄,无力供华罗庚外出念高中。
于是,在亲戚的建议下,他考取了上海中华工商职业会计学校,因为这个学校不收学费。
在会计学校念书期间,华罗庚的成绩一如既往的优秀,珠算成绩尤为出色。
在校期间,他参加上海市职工珠算比赛,以独到的心算加珠算的方法,击败众多来自银行,钱庄和典当业的高手,获得了第一名。
这一年,他16岁。
然而,不久之后,父亲告诉他,家里连供他读会计学校的钱也无力支付了。
虽然这所学校免了学费,但杂费,食宿费一个学期还需50元,家里连这点钱也拿不出来了。
于是,在中华会计学校只读了一年的华罗庚,不得不辍学了
他回到金坛,回到了聊以糊口的小杂货铺。
这个名叫 “ 乾生泰 ” 的铺子,主要卖棉花,兼卖一点日用杂货,如棉线,火柴,蜡烛,香烟之类的小东西。
华罗庚守着家里的杂货铺,百无聊赖。于是便把自己仅有的三本数学书翻来覆去的看。
这三本小册子仿佛有无穷魔力,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脑海里开始自动推演那些公式和定理。
有时,顾客要买东西,喊他听不见,问他答非所问,于是便成了坊间的笑料,人送外号 “ 罗呆子 ”
母亲认为,他生来就是站柜台的命,劝他专心做生意。
父亲看不惯他整天抱着书不干活,经常对他责骂,他一心想要华罗庚把小店经营好,将来衣食有个依托。
贫苦出身,没什么文化的父亲,压根儿没有意识到儿子身上异于常人的天赋。
父子间的冲突在升级,有时候,父亲气急了,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拿来就撕,或者直接扔进火炉里。
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演算纸,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这个旧时代的落后小城里,周围都是一辈子没出过小县城,鲜有受教育机会的半文盲人群,没有人能理解他。
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在背后讥笑他。
甚至有人认为他脑子有问题,可能有某种精神方面的疾病。
世人笑他太疯癫,他笑世人看不穿。
他感到非常孤独。
这世界上的天才,大抵都是孤独的。
还好,有数学陪伴他。数学,是他最重要的慰藉。
在华罗庚的青少年时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带领人类走进了新的宏观和微观领域,欧洲数学正在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数学家哈代与拉伊特的数论导引已经在数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旧中国封闭落后的小县城里,这个杂货店老板的儿子,所拥有的全部学习资料,是三本教材: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残破的,只有五十页的微积分。
就像武林秘籍,在等待着那世上骨骼清奇,天赋异禀的少年,去打开它们,真正读懂且运用他们。
每天晚上杂货铺一关门,华罗庚草草的吃几口饭,便在油灯下,抱着他的“ 秘籍 ” 开始钻研。
所谓身处斗室,但胸中自有天地。
“ 乾生泰” 隔着河有一家豆腐店,每当天还没亮,豆腐店的主人起来磨豆腐,就发现华罗庚已经在点着油灯看书了。三伏天,他很少去外面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
他对数学深深的着迷,因为他体会到了普通人难以启及的“ 数学之美 ” 。
小小的杂货铺限制不了他,因为真正的鸟儿是关不住的
他的征途,注定通往星辰大海。
17岁的华罗庚
03
重病致残
1927年秋天,17岁的华罗庚结婚了,妻子吴筱元比华罗庚小一岁。
吴筱元读书不多,但端庄大方,温柔贤淑,虽然是旧时代的包办婚姻,但华罗庚很喜欢她。
多年以后,当他名满天下时,有人嘲笑他的夫人配不上他,他说:“ 我们俩的婚姻,是门当户对,我初中毕业,她小学毕业,再合适不过了”
这一年,还有一个好消息:他的老师王维克回来了。
华罗庚初中毕业那年,王维克被派到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受教于科学家居里夫人。
如今,他的老师从法国学成归国,并担任了金坛中学校长。
华罗庚高兴极了。
王维克家里有很多藏书,华罗庚经常到他家里去借书看。
王维克见华罗庚借的书比较杂乱,就对他说,你要挖井的话,不能东挖两锹,西挖两锹,你在一个地方看好,一并挖到底,这样才能挖出井来。
这番话让华罗庚如醍醐灌顶,从此更加专注于数学领域。
得益于老师丰富的藏书资源,华罗庚自学了高中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并向《学艺》和《科学》两家杂志投稿。
为了帮助华罗庚减轻家里负担,王维克还给华罗庚在学校谋了个职位。
于是,华罗庚便成为了学校职工,在金坛中学身兼三职,担任会计,庶务员加事务主任,每月薪水18块大洋。
有了稳定的工作,华罗庚便更能沉下心来做研究了。
在1929年12月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华罗庚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施图姆定理的研究》。
然而,论文刚刚发表,华罗庚的母亲便不幸去世,还未等华罗庚从悲痛中解脱,金坛城里流行起了伤寒病。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
华罗庚却被传染了伤寒,一病不起了。
为了给丈夫请医买药,妻子吴筱元将衣物,首饰都送进了当铺。
华罗庚卧病在床,形容憔悴,上门来的郎中看了看,都不肯开方子,直接让家里准备后事。
但吴筱元不肯放弃,坚持给他寻医问药,还编谎话对他说:“ 郎中说,按照原来的方子再吃四副就好了。”
华罗庚一躺就是半年,身上长满了褥疮,妻子拿着剪刀,一刀一刀的把褥疮剪下来。
他居然就这样活下来了。
华罗庚战胜了死神,但这场大病却使他成了残疾人,他的左腿关节粘连变形,弯曲了。
从此,华罗庚走起路来,就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跨出一小步。
就像断臂的神雕大侠,瘸腿的边城刀客。有些人,注定要受到命运的捉弄。
04
走出小城
大病一场的华罗庚,痊愈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维持全家的生计,他回学校上班了。
他白天拖着病腿到学校工作,晚上回到家里,不顾一天的劳累和残腿的病痛,依然在昏暗的油灯下勤奋的钻研。
1930年12月,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五次方程式之解,这是一个困扰,众多著名数学家,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难题。
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称,这一问题是在向人类的智慧挑战。
华罗庚的论文,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
在清华大学理学院的算学系,这篇文章在教授们之间传阅。
算学系主任熊庆来觉得很纳闷,怎么不知道中国数学界有华罗庚这个人,便想方设法打听,这个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老师。
刚好清华有一个教员唐培经,也是金坛人。便告诉熊庆来,:“ 华罗庚是我的同乡,好像只是一个小杂货店的伙计。”
熊庆来格外惊奇,一个在小县城的,远离学术中心的人,一个初中毕业的杂货店伙计,能有这种数学造诣,懂得这么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太不可思议了。
熊庆来认为人才难得,于是向学校力荐把华罗庚调来清华工作与培养。
1931年8月中旬,华罗庚走出了金坛。
这一年,他21岁。
05
清华,清华
华罗庚来到了清华,他的职位是助理员。
他的工作,就是跑腿打杂,帮着收拾整理资料,有空可以去旁听清华的课程。
系里的图书散布在小屋子的地上,乱七八糟,华罗庚就把他们一本本整理起来,归类放好。
到后来,他只要闭着眼睛一摸,就知道哪本书放哪里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些书都读过了。
有一次,英国来了一个访问教授,那个教授讲,我在英国看到有一本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很关键,可是我这篇文章没带来。
华罗庚听了以后,就马上到图书馆把英国教授讲的那本书找出来了,并翻到那篇文章,放到英国教授面前。
英国教授震惊了,这小伙子的聪明机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华荟萃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但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在这里丝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非常突出。
清华曾经请了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课。
初来讲学时,学生济济一堂,但很快只剩下华罗庚一个人,因为只有他能听懂。
进入清华,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也是他数学生涯上第一次飞跃。
在清华的两年,在杨武之教授的指导下,他写出了很有质量的数论论文,被提升为助教,并讲授微积分。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在教学之余发表了20多篇论文,十分高产。
他还因为在听学术报告时,当场指出别人的问题,竟为此气跑了两个清华教授。
他们为被一个小小助教指点而感到难以忍受。
在清华读书时,华罗庚身在校园,但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他追求进步,关心时局,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保护和支持爱国学生,甚至迈着病残的腿,加入游行队伍。他还办讲习班,传播抗日救亡思想。
由于华罗庚的出色表现,由清华大学推荐,华罗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06
求学剑桥
剑桥,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之一,它成立于1209年,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出自于这所大学。
1936年,当华罗庚来到剑桥时,有一个叫徐志摩的诗人,已于十四年前从这里离开,还留下了一首诗:《再别康桥》。
但对于华罗庚来说,剑桥大学吸引他的,并不是徐志摩笔下波光里的潋影,与河畔的金柳。
而是世界数论研究中心——剑桥大学数学系。
以及他心目中的偶像,数学大师哈代。
然而此时,哈代正在美国参加哈佛大学的校庆典礼,但他妥帖的为华罗庚做了安排。
他让助手海尔布伦教授负责接待,并且让他告诉华罗庚,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至少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华却可以在两年之内就拿到博士学位。
世界顶级名校的博士学位,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身份和学历标签。
然而华罗庚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自然要多学点儿东西,念博士太浪费时间了,我不想读博士”
海尔布伦大感吃惊:“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者,你是第一个。”
站在人类金字塔尖的高手,是不需要学历给他增光添彩的,正如比尔盖茨不稀罕哈佛的毕业证,乔布斯不想在斯坦福浪费时间一样。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且足够自信。
而在上个世纪,中西方差距可以说是天上地下,华罗庚依然能够做出这种选择,则更为难得。
华罗庚是理科学霸,但他绝不是只知道埋首纸堆的书呆子,他为人谦虚谨慎,情商极高,社交能力很强。
他不仅跟剑桥的中国留学生打成一片,还跟一批国外年轻数学家建立了深厚友谊,经常在一起互相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