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小故事50字,华罗庚简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23 13:16:46

在剑桥期间,华罗庚先后发表了十多篇关于“ 华林问题”,“ 他利问题”,“ 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 “ 等论文。

其杰出的才能出色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数学圈里的人认为:华罗庚的每一篇论文,可得一个博士。

但华罗庚总是说 “ 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拿学位的”

07

西南联大

正当华罗庚在世界顶级学府里如痴如醉的搞数学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进攻中国。

华罗庚忧心如焚,决定放弃苏联科学院的访问邀请和在剑桥大学继续研究的计划,回国与同胞共赴国难

华罗庚的家乡金坛,已经连续遭到日军飞机轰炸。

那时候,华罗庚的大儿子华俊东才7岁,日本人看着就打过来了,一家人开始逃难,一路逃到了安徽。华罗庚设法和家人取得联系,并告诉他们前往昆明汇合。

与此同时,在英国剑桥,华罗庚已向哈代辞行,准备回国。

此时,在中国,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内迁,已由长沙转到昆明,正式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向华罗庚抛出了橄榄枝,聘请他为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

华罗庚小故事50字,华罗庚简介(5)

事实上,昆明也并非绝对安全,从1939年9月28日起,昆明开始遭到日军飞机大规模的轰炸。

有一天,华罗庚正在防空洞里研究数学,炸弹来了,华罗庚的防空洞全塌了,华罗庚被活埋在了里面

几个学生连忙跑过来,把他的头扒出来,让华罗庚可以呼吸,等到轰炸结束以后,再把整个人挖出来, “ 眼镜没了,长衫的后半截也没了,一咳嗽就是一滩血 ”

华罗庚只得又一次举家搬迁到离城较远的大塘子村,但敌机的轰炸还是如影随形。

当时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杨振宁,事后还跑回家里面的废墟,去刨一些有用的,看能不能捡回一些资料,词典之类的。

华罗庚差点被活埋的消息传到了学校,文学院的闻一多先生也知道了,热情的邀请华罗庚一家去他家同住。

当时两家人住一块,闻一多家八口人,华罗庚家七口人,一共只有两个单间,于是就在中间用床单拉一个布帘子,大家都打地铺。

在如此简陋局促的环境中,在床单的两边,华罗庚和闻一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潜心做着研究。

华罗庚和闻一多互相欣赏,关系极好。他称赞闻一多是知识分子的榜样,他说:“ 先生清贫自甘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学风,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当后来闻一多被暗*之后,华罗庚痛心极了。而他们两家的深厚情谊,则长久的延续了下来。

华罗庚和很多共产党员,进步知识分子,中共地下党过从甚密。一起促膝谈心,论文议政,谈笑风生。

在昆明期间,非常艰苦,物质极其匮乏,也拿不到任何资料,但华罗庚的脑子就是最好的资料库。

在外面炮火连天,家人和自己生死难测的情况下,他写出了《堆垒素数论》

这部《堆垒素数论》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奠定了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的牢固地位。

爱因斯坦专门从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发来专函贺喜,并表示,此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源泉。

彼时,东南日报曾对华罗庚做过采访:

华罗庚坚定的认为,中国人的科研能力不比任何国家差。

记者赵浩生感叹:华罗庚是一个代表着中国光荣的名字

因为有这个名字,我们的国家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中被人遗忘。

因为有这个名字,在一片荒芜的中国科学理论界中,才存在着一点可足欣慰的希望。

08

回归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

这时候,华罗庚正身处美国。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华罗庚被誉为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还有机会和爱因斯坦,计算机创始人冯诺依曼一起进行学术探讨。

伊利诺伊大学聘请他为数学系终身教授,还为他提供别墅,汽车,以及一年一万多美元的工资。

除了优厚的生活待遇,还有优越的研究条件,学校给他安排了4个美国助教。

然而,这么优越的条件没能留住华罗庚,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不只有学术,还有他的祖国,这个多灾多难,积贫积弱,却让他一往情深的祖国

于是,他决定回国了,因为他知道,祖国更需要他

华罗庚小故事50字,华罗庚简介(6)

华罗庚回国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1950年,新华社以及中国各大城市的报纸都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条重磅新闻:“ 闻名全世界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已于本月16日抵达首都北京,并回清华大学任教”

在他的带动下,很多视他为偶像的科学家也回到了祖国。

从罗湖口岸入境,华罗庚手里提着一个箱子,儿子问他,里面装的是什么,华罗庚说:“ 是计算机的材料,我早就看好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条件艰苦。华罗庚的家就安置在清华园内,一大家子人挤在清华大学的一间宿舍里,里面放上五张床,一张桌子之后,几乎连转身都困难。

这里的条件和美国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回国以后,华罗庚的工作重心,就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转移到发展中国科学事业上来,他积极规划蓝图,建章立制,培养人才,力图打破中国科学一穷二白的局面。

1953年开始,华罗庚筹备培训班,集中培训计算机人才,前后办了四期,共800位学员,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的“ 黄埔军校”。

1956年,中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03机设计完成,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计算机。

正在华罗庚任忙于数学和计算机事业时,在远离北京的厦门,有一个名叫陈景润的年轻人正在苦苦钻研他的著作《堆垒素数论》,

陈景润,福建福州市人,1953年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到北京第四中学,因为不适应教书被辞退。一度沦落到在福建街头摆摊谋生。

陈景润对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非常感兴趣,简直到了痴迷的状态,他把这本书一页一页的拆下来,夜以继日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堆垒素数论》硬是让他看出了若干可以改进之处。

陈景润的文章被寄到了数学研究所,华罗庚看到了很高兴,认为他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于是将他调到数学研究所。

可以说,是华罗庚一手成就了陈景润,而后来的陈景润也没有让他失望。

不久之后,一场批判走白专道路的运动席卷全国,数学研究所把华罗庚当作“ 大白旗”,批判他的所谓“ 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坚持资产阶级立场。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被指责为搞古人,洋人,死人的东西。

陈景润也被打成了“ 小白旗”。

1966年,文革开始了,华罗庚家门口被贴了大字报,他也被“ 揪”出来,接受群众的审判,还被派到数学所去打扫卫生。

红卫兵去抄华罗庚的家,寻找他的“ 罪证”。

他的办公室也被撬开,很多资料被偷,被毁坏。

陈景润也被一次次批判,然后被赶出数学研究所,到大连物理研究所去洗瓶子。

眼看着华罗庚就要陷入巨大的险境中,*设法取得了*的同意,保护了一批老干部和专家学者,其中就包括华罗庚。

这其中的万般曲折,以及周总理付出的智慧和心血,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得到。

华罗庚说:“ 我永远不能忘记周总理对我的支持,尤其是文革期间最艰难的时候,他身处逆境,却不顾个人安危,细微的,尽力的保护我

在周总理的支持下,华罗庚得以继续开展他的研究事业,并调回了陈景润。

1975年,陈景润在基础数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华社发布消息,说这是一项被认为在国际上领先的数学成就,是20世纪数学的最大成就之一。

陈景润受到了特别关照,同时也受到了挑唆,要他揭发华罗庚,让他站出来说,一,华罗庚压制新人,不给新人出头机会。二,华罗庚盗窃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陈景润说,我是华罗庚调到北京来的,所以不存在压制新生力量,再说,华先生比我厉害多了,我这点儿成就在华先生哪里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不需要盗窃我的成果。

每次需要自我介绍的场合,陈景润都会说:“ 我是华老的学生陈景润”。

09

一代宗师

身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华罗庚认为,要使中国数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只有个别具有国际声誉的数学家是远远不够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发掘青少年里面的数学苗子,培养强有力的后备队伍,才能真正的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

因此,华罗庚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一直保持了极大的热情。

他积极倡导中学生数学竞赛,亲自编写教材,组织比赛。从中选拔出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与此同时,新中国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科学院正着手原子弹,导弹等尖端科技领域的研究,但科学人才极度缺乏。

于是,在华罗庚和一众科学家的推动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诞生了。

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在校内兼职并亲自授课。华罗庚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任计算技术系主任。

而力学系主任,是钱学森

除了积极培养人才,华罗庚还积极的推动数学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

他曾经到过河北顺义县农村,研究打麦场最合适的位置。还去各地工厂,农村,部队去考察,去研究。

他积极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为引进现代科学管理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曾深入祖国大西南,拖着残疾的腿,拄着拐杖,在泥水里一步步穿行,为西南三线铁路建设出谋划策

有人说,华罗庚不应该脱离理论数学的研究,投身于太多的社会事务。也有人说,如果他当年留在美国,会做出比在中国大得多的科学成就。

只有他心里明白,他在意的,从来都不是自己的名利得失。

他知道,个人力量始终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两个出色的科学家,而是一支完整庞大的科学人才队伍

他给自己肩上加了太多重担。

他心中装着的,是家国。

华罗庚小故事50字,华罗庚简介(7)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日本做学术报告时,在讲台上倒下了,享年75岁。

就像一个战士,最终他战死疆场,而非死在病床上。

这大概是一个天才最好的归宿。

向华罗庚先生致敬!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