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效果图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开工
1月23日上午,随着一锹锹沙土的铲起,1999年修北京市两广路时拆除的“蒜市口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复建工程正式启动,将于明年3月正式落成。
从1982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发现“蒜市口十七间半”为曹雪芹回京后的第一处住宅线索,到1999年修北京市两广路时被拆除,再到如今又复建,这长达37年时间都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处住宅与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究竟有多大关系?
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张书才及中国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张庆善,了解这“十七间半”背后的故事。
考证
清代档案证实
“十七间半”为曹氏故居
1月25日晚,年过八旬的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张书才接受北青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他于1982年在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内务府档案中发现一件雍正七年(1729)的“刑部移会”,其中写道:“江宁织造隋赫德曾将抄没曹家的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予曹寅之妻孀妇度命。”
对照乾隆《京城全图》,张书才发现,在蒜市口地区仅有一处院落是十七间半房,即后来的广渠门大街207号院。经过实地考证,这处院落格局保存完整,而且与档案记载、地图所绘完全吻合,基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曹氏故居。
在随后的实地调查中,张书才还发现了尚存在207号院的“端方正直”四扇屏门——这四个字在《红楼梦》里曾经出现过,极有可能就是曹氏家训。由此红学专家得出结论,这处四合院是国内唯一有清代档案可据、有《京城全图》可证、有遗迹遗物可寻的曹雪芹故居遗址。
意义
《红楼梦》的很多地名皆出于此
曹雪芹是几岁入住蒜市口十七间半房的?张书才称,红学界有人推测他是四五岁时,由于在江南的曹家府第被雍正下令查抄,与奶奶李氏等亲眷来北京的;也有人说他是十三四岁到北京的,还有人说是十六七岁。但具体是多大入住的、在此居住了多少年等问题,目前均未有档案记载证明。此外,有红学家根据曹雪芹生平,推测出他在蒜市口居住了十多年后,搬去的北京西山脚下。“曹雪芹花费了十多年心血创作的鸿篇巨制《红楼梦》,究竟是在蒜市口住处构思酝酿的,还是在西山脚下创作的,亦无文献资料记载。”张书才告诉记者。
令人欣慰的是,张书才通过反复查阅清史档案,并到蒜市口遗址实地走访后,确认蒜市口大约200米长。在清朝,这里是菜贩摆摊售卖大蒜的地方,所以面积不会太大,跟今天的小型农贸市场差不多。而《红楼梦》中的很多地名在广渠门附近都能找到,例如,《红楼梦》中提到的“铁槛寺停灵”故事中的铁槛寺,很可能素材来源于蒜市口西边三里河铁山寺,这在明清时就是官宦人家停灵之地。在张书才看来,清朝时的蒜市口一带,既有小摊小贩,也有和尚尼姑在此附近庙中居住。曹雪芹在如此复杂的周边环境中生活,与三教九流打交道,使他对于世相百态有了很深的体验,成为了他创作《红楼梦》不可多得的素材。
拆除
因修两广大街故居堵路
1991年,张书才在《红楼梦学刊》上首次披露了自己的上述研究成果,引发了多家媒体的报道。这一成果也逐步得到红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北京市政协、原崇文区政协委员先后写过提案,呼吁保护该处曹氏故居。
1999年,北京要修建两广大街。道路建设与保护遗址发生了矛盾,207号院是保留还是拆除,意见双方争执激烈。张书才和一些红学家均参加了讨论会。会议认为,由于在打通两广路工程中,该院落处于道路红线之中,须得拆除。不然此处就得绕一个大弯,分成两个岔路口,不利于交通出行。最后协商结果:遗址要为道路建设让行。但与此同时,有关方面也承诺,待两广大街建成后,要在附近按照故居原貌复建,并开辟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
“拆除遗址已经成为事实,这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选择和难以弥补的遗憾。但拆除过程中的考古发掘,也带来了令人欣慰的消息,挖出的207号院老地基,最底层部分正是明末清初建造的,除了临街地基已经被挖掘,剩下的二进院跟乾隆京城全图完全一致,由此可见,这里是曹氏故居就更加确定无疑了。”张书才说道。
复建
市政协委员连续12年呼吁
曹氏故居被拆除后,不管是红学专家,还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均多次呼吁曹氏故居的复建工程。2006年,时任民盟崇文区工委主委王金钟在退休前,特意将呼吁复建曹雪芹故居的事情拜托给时任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委员的宋慰祖。从崇文区政协委员到北京市人大代表,再到北京市政协委员,12年来,宋慰祖每年都在北京两会上呼吁此事。
终于,就在几天前,随着第一锹沙土的铲起,宋慰祖的这一提案变成了现实。复建的曹雪芹故居位置相较原址向东北方向移动了一部分。该故居将原汁原味复制这“十七间半”房屋在清末时的形制,院落占地790平方米,三进房屋,建筑面积约440平方米。复建从工艺和原材料都使用清末形制,建设过程中也将尽量使用当时拆除的老物件。
利用
展示曹雪芹艺术成就的最佳场所
对于复建后的曹雪芹故居利用,宋慰祖建议,尽快开展整理、收集、保护相关文物,组织政协委员、红学专家、展陈策划和规划设计等方面人员开展研讨,构建以曹雪芹故居为中心的“红学旅游线”。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称,复建曹雪芹故居,是个好事。曹雪芹虽然生在南京,但祖籍在北京,他的爷爷,包括他的父亲去世后,都要到北京归葬的。曹雪芹故居复建,也等于是曹雪芹本人归籍了。“要知道他的大半生是在北京度过的,最后去世时也在北京。如今修复他生前故居,既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他这样一位伟大文豪最好的纪念。”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究竟是江南的风土人情多一些,还是北京的历史风貌多一些?张庆善称,从曹雪芹创作的体裁、所倾诉的内容来看,江南的痕迹更重。曹家府第在江南有58年历史,从接驾康熙皇帝4次南巡达到了曹家发展的顶峰,再到一下子被抄家跌到社会的底层。这样从天上摔到地下的生活经历,对曹雪芹的创作影响非常大。
“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留有‘扬州旧梦久已觉’‘秦淮旧梦人犹在’这样寄怀曹雪芹的诗句。可见他的朋友很了解他的江南思乡情绪。另外《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章节,也是曹雪芹根据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故事描摹出来的;还有林黛玉、妙玉、香菱都是苏州姑娘,以及林黛玉从扬州抛父进京都等,都隐含着曹家在江南所经历的很多生活。”张庆善还介绍,宝玉挨打时贾母说要带他回南边去,也反映着创作者曹雪芹记忆中的江南生活经历。
但在张庆善来看,曹雪芹最终是在北京创作的《红楼梦》,大观园那么大,有皇家园林的影子;铁槛寺等等也是北京历史风貌,因此很难说哪个分量占多少、哪个比例有多大,只能说江南曹家的生活,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很大影响。
张庆善还向北青报记者透露,他已接到曹雪芹故居修复项目部的电话,邀请他对复建提供咨询。他将全力做好红学会对曹雪芹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的研究,届时新修复的曹雪芹故居将成为集中展示曹雪芹艺术成就和红学研究成果的最佳场所。(记者 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