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防止多宝鱼吃多不消化患上肠炎,会用一种叫做土霉素的渔药来防控。土霉素价格较高,一些贪图便宜的养殖户就动起了歪心思,改用一种叫呋喃西林的抗生素代替土霉素,平均一斤呋喃西林可以省下将近10元。
不管池里的多宝鱼是有病还是没病,都会被投入这种药物,试图达成预防的效果。但多宝鱼代谢药物需要至少两年,随着繁殖和时间推移,体内的药残就沉积得越来越多。
毕竟大多养殖户只追求短期效果,养的鱼不得病大量死亡,能卖出去、赚到钱就是好事。他们自己也对违禁药致癌、畸胎等毒性有了解,所以自己不会去吃,但这些鱼流入市场,普通的消费者却对此一无所知。
人工养殖的多斤多宝鱼
2006 年11月,东窗事发。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市场食用鱼进行了多项抽检,发现来自超市、批发市场和部分餐饮单位的30多件多宝鱼样品中,药物残留全部超标。
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上海市发布了严重消费预警,国家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也迅速展开调查,山东、江苏、河北、浙江、福建、广东、 辽宁、天津等沿海城市都不能幸免。一时间超标问题频出,各地方政府纷纷下达禁令,山东使用违禁药的三个主要养殖企业被予以停售、监督销毁、罚款等重罚,市场多宝鱼迅速下架,退回的退回,销毁的销毁,以往爱吃多宝鱼的人也纷纷摆手,市价跌至最低9元一斤。
养殖者咬牙,经营者亏损,消费者恐慌,整个多宝鱼产业链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水产品抽检工作
事件平息、市场开始回温事发之前,为上海多宝鱼市场提供鱼源的养殖企业大多数都是山东企业,事发之后损失最惨重的也是山东,当年有将近10个亿的产业付诸东流,从此一蹶不振。
但在严格的溯源下,各地养殖逐渐趋于规范,监管卓有成效。与此同时,辽宁方为了趁机抢占上海多宝鱼市场,采用打海水井抽取深层岩水的全新方式来养殖多宝鱼,那里的水温比较稳定地恒定在14℃左右,和多宝鱼之前的自然生长环境比较接近,也不容易得病,自然也不需要投放呋喃西林等违禁药。同时他们打出金字招牌,宣传如今的多宝鱼采取和之前完全不同的养殖方式,很大程度安抚了众心。
各类科普也接踵而至,解明“致癌”等很吓人的字眼也是有条件的,只有长时间、大剂量地摄入,致癌风险才会增大。以上海检测出多宝鱼中的硝基呋喃代谢物最高浓度为标准:一个人一天吃一公斤半的多宝鱼,要连续吃两年才会达到致癌的浓度。
多管齐下,众食客们重新念起了多宝鱼的好吃,2007年,多宝鱼的市价重新回到了几年前高峰期的80%左右;2008年,多宝鱼养殖产量又重新达到了05年7万多吨的水平,同时辽宁取代山东,成为了多宝鱼市场的最大供应地。
市场回温,“多宝鱼”又重新站起来了,这对于爱品尝美食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16年活鱼下架是为何?风波本来已经结束了,然而16年底发生的一件“超市活鱼集体下架”事件,又让消费者重新悬起了心。很多人都联想到了很多年前的多宝鱼事件,猜想是不是吃进肚子里的鱼又出了药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