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七夕这一天,一对姐弟也送了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位妈妈表示七夕节当天,自己一起床就发现家里的电风扇变了样。
仔细一看,风扇上蒙了一层印花布,上面挂着一团团用卫生纸做的彩色纸花,还有几张纸片,上面写着“七夕快乐”。
虽然第一感觉是孩子们长大了,知道给妈妈准备礼物了,但迥异的画风还是让这位妈妈哭笑不得,尤其是孩子们在立式风扇上花心思,效果就非常像不太吉利的“花圈”。
但最终,这位妈妈并没有批评姐弟俩,而是微笑着收下了这份礼物。
以上两个案例中,这些熊孩子可以完成工序并不简单的手工作品,可见他们并不是还没有建立起审美观的幼童,而明知花圈的含义,还要在七夕送妈妈这类礼物,显然是一种恶趣味的心理在作祟。
孩子为什么喜欢“恶趣味”?
生活中,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爱搞恶趣味非常头疼,事实上,孩子有恶趣味行为是一种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现象,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习惯。
明知道七夕节不该送妈妈花圈,但如果这样做,妈妈的表情一定很搞笑,为了满足想要看妈妈表情的心理,所以才跃跃欲试。
另一些孩子则热衷于模仿,他们可能在某个场景中看见了花圈的样子并印象深刻,因此遇到相似的场景时就会凭借想象去模仿。
对于孩子的恶趣味行为,家长不要立即批评和指责,首先要弄清楚孩子行为的动机。
如果孩子的出发点是善意的,那么家长可以对此进行肯定和表扬,之后再对行为中不妥的部分进行指正,让孩子明白这样做并不好笑,反而还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如果家长反应激烈,怒不可遏,那么孩子反倒会加重好奇心,继续进行恶趣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