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嘉豪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
“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在《苏菲的世界》中,我能感受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时,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它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
亲爱的李嘉豪:
在课堂上就对你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印象深刻,赞叹有加,确实,当看到你写的文章,就更加佩服了。我也喜欢这本书,尤其是整个世界观的架构,亦真亦幻。都说在“不疑处生疑”是哲思产生的条件,能够反思自身,确实是人与其他存在者非常不同的一个点。世界的本质并非我们肉眼所见那么简单,然而,所谓“本质”或“本源”的东西又通过肉眼所见的世界显现其自身,因此,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所谓“本质”与“现象”之间并没有截然的边界,当然,这放在柏拉图那里是说不通的。
哲思是引领我们建立整全世界观的敲门砖,最终,我们都应有一张能够自洽和他恰的哲学地图,以指导我们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