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因为这个“COVID-19”病毒(世卫组织在11日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正式命名为“COVID-19”),硬生生的把“口罩”这个东东推到了前台,也硬生生地把人人都逼成了口罩专家。
随着复工企业的增加,我们要关心能阻挡住COVID-19的口罩,能挡住新冠病毒的口罩才是好口罩!
先说防护效果
看看“能够挡住病毒入口”的口罩的分类: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执行标准为YY/T 0969-2013,依据该标准,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对细菌过滤效率有不小于95%的要求,但没有对颗粒物过滤要求,也没有血液穿透和表面抗湿性要求。
但是病毒不是细菌,病毒其实就是一个结晶体颗粒,新冠病毒的大小为直径约0.1至0.12微米。
当然,没有颗粒物过滤的指标,也不一定说它完全没有颗粒物的过滤性能。
据相关测试,医用口罩对病毒大小的颗粒仍有很好的过滤效果。
医用外科口罩
执行国家标准为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标准规定有血液穿透要求,且有细菌过滤效率不小于95%、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不小于30%的要求。
其中颗粒物检测采用0.075±0.020μm(微米)气溶胶的中值数据进行检验。
才30%的颗粒过滤效率!虽然医用外科口罩“N30”而已、对气溶胶携带的新冠病毒过滤效率仅为30%,但是因为有防血液穿透(带压力),当然也一定程度的防水,因此防打喷嚏隔绝飞沫传播有效,也对携带病毒的水雾有隔绝。但是如果患者打喷嚏,自己的口鼻是防住了,但是眼睛呢?要知道眼睛也可以传染的呀(有黏膜)。
医用外科口罩(包括一次性的)显然比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要好得多了!
工业级KN95(N95)口罩
“N95口罩”和“KN95口罩”指的就是这种工业级KN95(N95)口罩。
口罩上标注“NIOSH”和“N95”字样的:N95为美国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的认证标准,其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
口罩上标注“EN 149:2001 A1:2009 FFP2”字样的:FFP2是满足欧洲EN149标准的呼吸器CE认证等级。获得FFP2认证的呼吸器对于油性颗粒物和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4%,相当于美标“R94”级。
KN95为中国认证(国标),执行GB2626-2006(KN95)强制性标准,根据GB2626-2006标准要求,KN型口罩,根据其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性能进行再次划分,也就有了我们大家熟悉KN90、KN95、KN100三种口罩了。口罩上必须标注执行的标准。其中的“N”指的是“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性”,“95”指的是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其他命名照此类推。
标准中的KN95口罩,指的是对于0.075μm微米(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细)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大于9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毒的直径约0.1μm至0.12μm,所以佩戴KN95口罩,是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的,特别是气溶胶携带的病毒。
KN95口罩分为有呼气阀和没有呼气阀的。为了解决戴口罩呼吸困难的缺点,设计了气阀,对其呼出的气体不过滤直接从气阀中出去,吸气时阀门因压力自动关闭而进行口罩过滤,这样戴口罩的人就会觉得呼吸顺畅。
显然,戴有气阀的KN95口罩必须是健康的人,不能是患者。
保护了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别人。如果已经自我隔离了超过14天,就可以佩戴KN95带阀门的口罩。
如果每个人都能自我保护,病毒也就无从入口。当然即使戴有阀门的KN95对于阻挡戴者打喷嚏喷出的飞沫还是有点效的,特别是阀门在侧面时。
医用防护口罩
国标中没有所谓的“医用KN95口罩”,其实它采用的是中国认证的(国标)GB19083-2010 强制性标准《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就叫“医用防护口罩”。
应对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口罩分三级:1级颗粒≥95%(即俗称的“医用N95”)、2级颗粒≥99%、3级颗粒≥99.97%。3级的医用防护口罩几乎100%过滤非油性颗粒物。
相比工业级的KN95标准,(国标)GB2626-2006主要增加了以下技术要求指标:(1)合成血液穿透;(2)表面抗湿性;(3)微生物指标。这三个指标是针对医院治疗环境,也即是防止防止体液喷溅(合成血液穿透),并要求符合微生物指标,就是专门为医护人员工作场合(包括手术室)制定的,毕竟医护人员才有可能遭遇(病人的)体液喷溅。
另外,医用口罩是不能有呼吸阀的,因为要双向防护,防止医生手术时或者患者呼吸时,呼出带有细菌或病毒的飞沫被直接排出,造成传染。美国标准中“N95医用”级口罩也是有这些指标要求。
医用防护口罩是所列举口罩中防护级别最高的。
医用防护口罩普通民众还是应该让给医护工作者们使用为好。非医务人员的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者KN95口罩(工业级)就已经足够 ,没必要去和医务人员抢“医用防护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