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养生
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疾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症状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和预防。
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立春·物复苏·北寒未尽
俗语道: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即便寒气依旧料峭的北方,到了“立春”这天,随着东风渐起,藏于地表下的百草也欲萌芽,迈进万物复苏的门槛。即便如此,东北绝大部分地区“立春”节气里,依旧寒冷未尽,冰河冗长,有积雪的旷野守候着最后的冬颜。
然而,地处华北与东北交界的辽西则有所不同,自立春起,西北风急流大为减弱,最高气温已经步入冰点以上,能率先逐渐感受到“春潮”暗涌。倘若气温偏高时,则河冰渐酥,柳枝欲柔,有一种淡淡的盎然感觉。尤其是朝阳地区,在立春和谷雨节气时段,部分候鸟“先头部队”开始回迁,其中苍鹭回归最早,折返于栖巢和大山之间,选枝条、择软草忙着修补巢穴,为繁殖后代做准备。之后,其它雁鸭类水鸟随之拉开回迁大幕,让萧条寂寥的朝阳湿地喧嚣渐起。
一年之计在于春。关于农事,南方部分地区陆续展开冬小麦田间管理,主要以追肥为主,期盼夏季有个好收成;而北方地区仍处于农闲时节,或享受“正月”的安逸,或下田收拾垄间杂物,或谋划着外出打工的去向。
古今以来,“立春”节气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以不同方式进行“迎春”活动,南方地区传承下来的“打春牛”“立春祭”“啃春(吃萝卜)”等习俗延续至今。而东北地区最普遍的迎春习俗就是“吃春饼”。每到这天,城乡上下均吃春饼,农家人自做白面饼,不用油烙熟后,直接卷菜而食;城里人则前往春饼店,把葱丝和各类蔬菜丝、烤鸭肉片、水晶肘子肉片、精制甜面酱,卷在薄如纸、碗口大小的面饼里,把酒而欢,迎庆立春,既应了习俗,又爽口无比。此外,东北个别地方农村,比如吉林和黑龙江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吃春卷”的习俗,也就是豆面卷子(朝阳称为“驴打滚”),把黏黄米面用水和好蒸熟后,赶制成薄面饼,然后撒上黄豆面(炒熟的黄豆磨成粉)卷起来、切成小段后,再用筷子在面卷中间横着压一下食用。如今,这种具有东北民俗特色的“豆面春卷”依旧原味悠悠,乡愁无限。
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尽管立春、人体内阳气渐升,但在乍暖还寒的天气里,人们依旧要注意起居养生,尤其年老体弱者切不可随便减少衣着,防止寒邪之气浸体,保持“春捂秋冻(秋季也不能刻意抗冻)”,应做到早睡早起涵养精气神,正所谓“春夏养阳”;即便是体质好的人群,也应注意防寒,毕竟这个时段冷热不均温差逐渐拉大,是流感、哮喘、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多发期。在饮食上,由于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渐入旺盛,因此应以温热、甜味食物为主,少食辛辣防止肝气过旺,可多吃些青菜,比如菠菜、韭菜、豆芽、食用笋等,可起到润肺清火、健脾和胃的作用。
天气渐暖后,人们踏春郊游活动开始增多,出游时应注意以下这些基本事项:登山不动火(防山火),莫近冰水河(防冰脆);慎迎风沙走(防风侵),养足精神头(防春困)。
万物更新
立春寓意着万物更生,开启春天。本身春天也是生物繁衍的时节,万物复苏。所以立春是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在对于人们而言,立春它的意义都是以万物更生之义。
春天春意盎然,已经开始慢慢远离寒冬,所以这时候其实是人的阳气上升的时节,因此是它的寓意就是阳气上升,有蓬勃的朝气。因此到了立春,似乎人们的都会特别有精神,不会再萎靡不振。
立春到来之时,也是农民开始耕种之日,所以这时候的气象是一片欣欣向荣,一切充满生机和动力。
来源:朝阳日报
编辑:马畅
责编: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