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最接地气的应该属《水浒传》了。它不像《红楼梦》,庭院深深,众家长短;也不像《三国演义》,纵横捭阖,天下大势;更不像《西游记》,神妖仙佛,三界奇事。
《水浒传》的字里行间,没有迷之玄虚,迎面走来的草莽英雄,有的来自市井、有的来自世家、有的来自衙门……,不一样的出身,映射着不一样的人生。读者进入他们的故事,恍惚间仿佛触摸着自己的命运……
如果没有走投无路,大部分的好汉一定还是愿做良民,绝对不会选择上梁山。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水浒传》写尽了人性的复杂与美丑,是解读人的最佳范本。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
纵观水浒全书,从开头到结尾,全是些打打**,陷害与反抗,替天行道的身后,多是以暴制暴。就结局而言,梁山一百零八将能得善终的没有几人,尤为凄惨。
少年郎看水浒,多看到的是“仗义”与“热血”,路见不平一声吼,可能不会也不愿多想那成人世界的险恶。
“兄弟义气”、“两肋插刀”的快意恩仇,往往是少年郎所向往的,表象背后百转千回的人际关系、尔虞我诈的算计,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却是难以接受。
人到中年,再看水浒的故事就不仅仅是打打**那么简单了,成长的历练可以让人洞悉故事背后的善恶美丑。而且,走过了沧桑再看水浒,腿脚不一定灵活了,但流在心里的血,依然澎湃着激荡的声音。老兵不死,只是暗自凋零!
看惯了水浒中的风风雨雨,感受着江湖中的快意恩仇,突然峰回路转,招安了!那咬牙切齿的感觉……
每每看到电视剧中宋江压抑着身上叮叮当当的鱼符、玉佩,踱着精致的小碎步,再高耸着不受待见的臀部,跪拜为梁山好汉们所不齿的朝廷,那内心的气愤,应该是汹涌而出。就差跑进荧屏,一脚踹向……
但其实,这正是文学的目的,由情入戏(情景)、触景生情(感情),与人共鸣、与戏共情。
百转千回的高潮往往最引人关注,但往往高潮后的尾声,才是大有深意的地方。
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注意到水浒结尾处的一着伏笔,就是宋江官“封”楚州,最终也葬在楚州。
楚州是个什么地方,是小说中虚构的地名吗?不是,完全不是!
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赠楚州郭使君》)。
辅佐永乐大帝朱棣成功登基的道衍和尚,也就是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在游览了淮安万柳池(今勺湖)后也留下了一首《淮安览古》:“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这里五方辐辏,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绵延南北数省的京杭运河,与横亘东西的千里淮河,相拥而聚。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总管镇楚州。
唐开元中,定天下州府为“四辅、六雄、十望、十紧”,“四辅”为京城四面之州郡,其余的雄州、望州、紧州的遴选都以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作依据,楚州被列入十大紧州之一。
隋炀帝开通京(长安)杭运河,运河在淮安入淮,使淮安成为漕运要津,“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
“自江南稻花飘香,到京师霜叶秋红,千里运河舟楫相接,漕船首尾相连”。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如此繁华富庶之地,的确是好汉们退隐江湖、颐养天年之地,尤其还有带头大哥宋江坐镇安抚使。
果真,宋江的确把楚州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不过不是为其繁华,而是因其地理环境。
到任楚州半年的宋江,终于饮下了朝廷奸佞苦酿已久的毒酒,临死之前还害怕李逵因他之死而造反,也逼李逵也喝下了毒酒,并告之李逵死后魂灵到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相聚。
而且,竟还留有遗言将自己葬于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这又是为何?蓼儿洼是个什么地方?
水浒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宋江公事之暇,时常出郭游玩。原来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虽然是个小去处,其内山峰环绕,龙虎踞盘,曲折峰峦,陂阶台砌。四围港汊,前后湖荡,俨然是梁山泊水浒寨一般。
宋江看了,心中甚喜,自己想道:‘我若死于此处,堪为阴宅。但若身闲,常去游玩,乐情消遣。’”
……
“当夜李逵饮酒了,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几时起义兵,我那里也起军来接应。’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
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
原来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俨然一个小梁山泊,难怪得宋江如此青睐。
关于蓼儿洼,这里多说一些。现在提及蓼儿洼,一般指山东东平湖,离着淮安千里之外。
宋朝时淮安水灾严重,当时南门外汪洋一片。如今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根据只言片语,已很难判断蓼儿洼的准确位置了。
以至于蓼儿洼是现在白马湖、射阳湖,还是刘湾村……,甚至是楚州南门外的蓼儿洼,是否只出现在小说中,已无法考证,众说纷纭。
不过,淮安蓼儿洼地名,还曾出现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淮安)“一天之下,南北分开两事家,中间放着个蓼儿洼。”尤为关联的是,剧中还出现“淮城”“漂母之祠”等淮安地名与实景。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水浒传》的作者,与刘伯温同榜进士的施耐庵,终老淮安。施耐庵曾为张士诚幕僚,与其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遂辞官而去。
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也为避免明朝征召,潜居淮安,隐居在淮城都土地祠侧大香渠巷一个单门独院的知友家中。
《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朝,淮安时为楚州,连云港时为海州。宋史的记载,说明宋江曾在楚州一带活动,但是否死于淮安,不得而知。
巧的是,南宋有位淮安文人画家龚开(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人),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著《宋江三十六人赞》,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
受此启发,施耐庵以淮安的萧湖、勺湖、月湖、洪泽湖、白马湖等湖荡芦苇沼泽及山东水泊梁山为背景,以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为基础,创作了《水浒传》。施耐庵后来染病而殁,享年75岁,葬于淮安施河,现在施河的施姓为其族人。
宋江归宿于与梁山泊风景无异的蓼儿洼,合情合理,合身得体……
后来,黄河南徙夺淮,洪泽湖向东分洪,而东有大运河堤控阻,洪水便淹没了洼地,小湖荡扩展成白马湖。
梁山好汉魂聚蓼儿洼的凄惨,流传至今。至于楚州蓼儿洼到底在哪儿,已无从所知,只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
不过,施耐庵如此安排的真实意图,绝不限于此。
因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感天动地的窦娥冤屈,也发生在楚州。
元代四大元曲家之一的关汉卿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剧目,名为《窦娥冤》,故事的内容流传已久,大家耳熟能详,这里简单提及。
元朝年间的楚州城,称为楚州淮安路山阳县,山阳城北门内向东的一条巷子,叫蜡烛巷。
巷内住着一户姓窦的贫苦人家,户主落魄秀才窦天章屡试不第,欠债邻居蔡婆婆40两银子,又恰逢其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七岁的幼女窦端云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蔡家靠放高利贷为生,蔡婆婆丈夫早故,只有一个儿子,窦端云被收养后改名窦娥,一家三口也还算过得去。
转眼间窦娥已是肌丰冰雪、莲脸生春,十七岁那年与蔡子奉约成婚。小夫妻也算是青梅竹马,相敬如宾。
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两年后,丈夫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窦娥和蔡婆婆两人相依为命。苦命人的厄运不断,她们被当地的流氓父子张老儿和张驴儿盯上了,要强娶蔡家婆媳。
蔡婆婆软弱怕事,含糊应允,“只得将他父子两个领到家中,养他过世”,但坚贞的窦娥“坚执不从”,“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心生歹意的张驴儿胁迫未成,妄想药*蔡婆婆,强逼窦娥成亲,却错把张老儿毒死。
气急败坏的张驴儿设计陷害窦娥,把*人的罪名栽赃到窦娥身上,以逼窦娥相从。窦娥坚贞不屈,“我至死不与你做媳妇,我情愿和你见官去”。
当地官吏昏庸腐败,严刑拷打蔡婆婆,逼迫窦娥就范。窦娥担心“婆婆年老,受刑不起”,一身承担了“药死公公”的罪名。
被押上刑场的窦娥有冤难诉,气愤得指天斥地: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行刑那天,正值农历六月初六,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窦娥一路呼冤,感天动地,路人无不为之动容,一时楚州城里泪如雨下。
窦娥发下了三桩誓愿:
一要开斩后鲜血飞上白练,半滴不落尘埃。“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要六月降雪,掩埋尸骸。“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三要楚州三年大旱,以示惩罚。“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三桩誓愿,一一兑现……
天地被感动了,但人还是死了,冤屈依旧。
最后,竟是其父窦天章考取进士,恰好出巡来到楚州考察吏治,窦娥终能化作冤魂向父亲诉说冤情,冤案得以昭雪。
从那以后,当地人为了缅怀窦娥的贤慧,就把楚州的蜡烛巷改为窦娥巷,一直到今天。数百年来,这条长约一华里的普通小巷,寂静古朴,却年年吸引着追寻而来的游人。
施耐庵与关汉卿本无交集,施耐庵生于元末明初,关汉卿生于元初,两者相差约一百年。
不过,文学是不分年代的。身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对施耐庵影响深远。
关汉卿擅长于杂剧,生前名声大噪,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巧的是,施耐庵也写过不少杂剧。
元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一批以李逵、燕青、武松、杨雄、张顺等为主角的杂剧,在这些杂剧中,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日益丰富发展起来。
“及时雨”宋江因其仗义、慈善,被众人拥为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上梁山伊始,就一心想着招安。为了得到朝廷信任,南征北战,战辽国,征田虎、王庆,最后到江南征方腊。
造反回身,岂是易事。为赢得朝廷信任,代价十分惨烈。征讨方腊,梁山聚义一百零八将,回来不到三十六人,何等凄惨。
皇帝也看在眼中,梁山众好汉确实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对功臣册封也是自然的,宋江不偏不倚,正好被封在楚州做安抚使。
到楚州之后,宋江“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人心既服,军民钦敬”。
奈何奸臣当道,宋江的生死,已不由己。
到死的宋江还不忘逼迫李逵自*,以防造反。忠义之臣的忠心,展现到了极致。可惜还是愚忠,只得冤死。
宋江的忠义与贼臣的奸佞形成鲜明的对比。宋江不得不死,他若不死,就无法将贼臣的奸险展现到极致。
比之于窦娥,梁山好汉和宋江的冤屈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江从一开始就绝无造反之心,一心只想为朝廷效力。可惜一入江湖,身不由己。
在当时政治环境的下,官方为宋江昭雪是不可能的。无论宋江被封在哪里,都是要死,因为他不得不死。
施耐庵把宋江安排在楚州,大有深意。窦娥蒙冤之地,也是伸冤之地,还有着像极了梁山泊的蓼儿洼,就让梁山好汉们的冤魂在这里安息吧,在此致敬前朝大剧作家。
宋公明神聚蓼儿,徽宗帝梦游梁山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