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写回乡偶书时心理变化过程,贺知章写回乡偶书当时是怎么想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1 05:25:39

贺知章写回乡偶书时心理变化过程,贺知章写回乡偶书当时是怎么想的(1)

唐朝调露元年(公元679年),21岁的贺知章考取进士未仕。唐朝证圣元年(公元695年),37岁的贺知章高中擢超拔群类科状元后入朝为官,开始了他顺风顺水辉煌灿烂的人生。贺知章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以绝句见长,《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回乡偶书》是其中的代表作。

我们知道,《回乡偶书》这首七言绝句共有四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四句诗实际上是绝句诗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依次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通常我们习惯称之为“起承转合”。

那么,贺知章的这首古诗是怎样写成的呢? 事情还得从贺知章告老还乡时说起。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农历正月初五,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奉诏离京还乡,唐玄宗率领百官饯行,可谓前无古人,风光无限。农历二月的月底回到家乡浙江萧山,又有越州的官员百姓列队相迎,可谓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他所认识的故乡老人已经不多,年轻的人们他又几乎全不认识,这让他収获了太多的意外感受,于是,他产生了作一首回乡诗,以表达自己回乡情感的想法。让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明明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而故乡的人们却总是把他当成远道而来的客人。就在他回到萧山老家的第一个旬日的上午,有位年轻的学子路遇贺知章,居然笑着问贺知章是从哪里来的。这件事情让贺知章一下子有了灵感,心想,这笑问客从何处来,不正是自己要写的这首回乡诗的合句吗?

古诗里的“合句”又叫“结句”,是“完结、结局”的意思。从诗文结构的角度讲,“合句”就是七言绝句诗的结局。

作诗有了合句就是有了诗的结局,深谙作诗之道的贺知章知道,接下去自己要做的就是构思这首诗的起句。起句,意思是诗的开端。当紧张的迎来送往过后,贺知章终于在这第一个旬日的午后静下心来,让下人备好笔墨,开始了自己这首回乡诗的创作。贺知章对自己的内心说:“现在,我们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我们的合句即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前提是什么?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前提就是我们的起句。”

贺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尽管我37岁才入朝为官,可我21岁就离开了老家,如今回归故里已经八十有六,离开老家的时间竟有六十五个年头。所以,我们的起句应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

贺知章对自己的内心说:“对,我们的起句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现在,我们有了这首回乡诗的合句和起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构思这首诗的转句。我们回到我们的合句,再次面对我们的合句我问你,我们合句即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转句。转句和合句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贺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说:“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故乡的年轻人一个都不认识我,就像我一个也不认识他们一样。因此,我们的转句应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对自己的内心说:“对,儿童相见不相识,正是我们合句产生的主要原因,正是我们这首回乡诗的转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构思我们的承句,面对我们的转句我问你,我们的转句即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前提是什么?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承句。承句即是转句的前提,又是起句的结果。”

贺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前提是我的变化太大。我离开老家时是满头的黑发,如今变成了满头的白发,两鬓的白发早就开始脱落,如今变得稀稀拉拉,只有我的家乡话说的还算不错没有怎么改变。所以,我们的承句应该是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对自己的内心说:“对,乡音无改鬓毛衰,正是我们这首回乡诗的承句。现在,我们斟酌一下这首回乡诗的题目;题名回乡,这个题目太大太宽泛不太合适,而我们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语,因此,我们就暂定回乡偶书。”

贺知章自己的内心回答说:“好,题目是《回乡偶书》。起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承句是乡音无改鬓毛衰。转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合句是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写完,满意地端详这首回乡偶书,断定它将是自己的传世之作。贺知章回想起回归故里以来的所见所闻,想到只有近期游览的镜湖,没有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心中不免再次掀起一股情感的波澜,于是,便又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就是千古名诗《回乡偶书》诞生的故事。

————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