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从1949年至2019年7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消费能力的日益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带来了百姓支付方式的巨大变革。从物质短缺时代的票证支付,到现如今引领全球的移动支付,支付的“符号”在不断演变。
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构成了新中国70年的“钱史”。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钱袋子”越来越鼓,买出了一个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计划经济时代:"票"比"钱"好使
01
说起最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支付方式,无疑就是曾经被广泛使用的各种“票证”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十分匮乏,粮食、蔬菜以及一些日用品不能像现在这样敞开供应。1953年,国家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油计划供应,采取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1954年3月,开始实行食油定量制度;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1955年11月正式在全国使用粮票,同时印发油票;1957年7月开始印发肉票。
在当时的特定经济时期,老百姓买东西必须“凭票支付”,可以说,那时候的“钱”没有“票”好用,“票”比“钱”更好使。那时候的票大致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等。用的有肥皂票、手纸票、洗衣粉票、火柴票、抹布票、煤油票、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等。
粮票甚至曾经被誉为“第二货币”。粮票发行的品种很多,有全国通用粮票、军用粮票、省级粮票、市县级粮票、乡镇粮票等,加起来有数十万种。
各种粮票的尺寸千差万别,其形式有横式,也有竖式、齿状和正方形。有的粮票与10元人民币大小相同,而有的粮票只有1平方厘米大小。面额大的粮票在千斤以上,面额小的仅为一钱以下。计量单位从旧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应有尽有。
在全国城镇配给供应粮油的票证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一直延续至1993年,购货本、副食本和每月分发的粮票、油票、肉票、蛋票等才宣布正式废除,凭票支付的计划经济时代正式结束。
曾经的标配:"现钞 存折"
02
而说起在70年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支付方式,毫无疑问还是“现钞”,而“人见人爱”的人民币,实际上比新中国还“年长”一岁。从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人民币共发行了五套。在这71年间,我国统一的货币制度不断巩固完善,人民币品种不断丰富,货币印制流通和防伪机制不断健全。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最小面额为1元,最大面额为50000元。50000元也是人民币史上币值最大的一种。
而1分,是目前五套人民中面值最小的,出现在第二套人民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