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宁坐3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北海市,再从北海市国际港码头坐1个半小时的海轮就到达涠洲岛。从行政区划来看,涠洲岛是广西唯一的海岛镇。镇上1.5万人口中有1.2万是农村人口即渔民。因此面积25平方公里的涠洲岛基本就是个渔村。岛上除了从120-180元高昂的船票和90元离谱的上岛费以及鳄鱼山公园(火上公园)可以看出商业嘴脸外,岛上基本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属于原生态的渔村,这是我这次上岛深感意外和惊喜的。
朴实能*韦姐打着“接长沙走马露营”的硬纸板在客运码头将我带上她家面的,顺路去镇上海鲜市场买菜。规模很大的海鲜市场紧挨海边,鱼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归来的小渔船上提来市场贩卖,价格随当天的渔获量而上下波动,水平与三亚相差无几。海鲜市场所在地其实就是涠洲岛的行政中心,物质供应中心。镇政府就在附近,所有生活生产物质商店就在此地。这里房屋很陈旧,凌乱但是治安好,没有什么专门呆在路边窥视游人的闲人,也没有欺行霸市行为,甚是和谐。除了这个购物天堂外,岛上9个行政村里就只有小卖店了。买肉靠每天骑车路过的小贩,买海鲜要去当地海边或渔民家,而且时有时无。买小菜倒是可去附近村民地里采摘然后过秤。韦姐家离海鲜市场大约6-7公里,徒步去过一次(和珍惜及其妹妹),骑单车去过一次,最多的是韦姐开摩托车去那帮我们代买。
村上的房屋全是“海洋沉积石”即海岸边或礁石上历经千年沉积而成的灰色石块砌成的,石块的比重和花岗岩相差无几,因此不怕台风肆虐经久耐用。为了防止一年几次的台风,渔村里很少有两层楼房,岛上最多的梣树的叶子也是针状的,可以有效减弱台风的风力,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近海的鱼越来越少,村民都以种地为主了。岛上原来都种甘蔗,后来糖厂*了才改种香蕉的。现在香蕉收购价太低(这里的香蕉品种不如广东的),慢慢在转种花生,玉米,木薯,也可说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吧。
韦姐家在53个自然村落中的下牛栏村,村里通了公路,韦姐家就在公路边,交通很方便。时而有买猪肉卖包子的小贩路过,还可去她亲戚家地里买小菜买海鲜和观看母鸡孵小鸡。韦姐家的200来平米的大院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村里少有的。坪里一棵10年树龄的桂圆树,我们常在树荫下上网,喝酒聊天,逗狗,躺在吊床上仰望湛蓝的天空和娇好的明月。买来菜肴大家就在树荫下的手摇式水井边洗菜切菜。韦姐和儿子都做得一手好菜,做的米饭也是香喷喷的。韦姐的老公自称“只会打渔”,常常带着游客驾船出海钓鱼。在征得老婆同意后,他驾着牛车带我逛岛了一天,逛了从来没有游客去过的圣母堂和岛上唯一的水库。韦姐老公很能干很善谈,咱两一路谈笑风声其乐融融。韦姐的儿子带我参加了渔村青年的“夜生活”:夜里7-8点钟,5-6个亲朋好友驾着农用车七弯八拐来到一片岛上少有的沼泽地,肩背用半节方形塑料桶自制的液体电池,手握用两根1.5米竹棍自制的电极,赤脚进入沼泽地电打鳝鱼。因不习惯脚陷在烂泥里我只得独自坐在车上守车。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满载而归,搞到10来斤大小鳝鱼。开车回到另一个朋友家里,大家七手八脚开始宰*鳝鱼,然后烹调,每人一瓶啤酒,我例外喝了一小瓶红二。鳝鱼做得很鲜嫩,只是没有剔除骨头。我边吃边吐骨头,留意一下周围的乡亲们大都连骨头都嚼碎吞下了,真的很羡慕他们有一副强劲的牙齿。
从下牛栏村到村委会所在地盛塘村步行40分钟即到,盛塘村里有个天主教堂,村里最老的老人都不知道教堂何年兴建的,大约200年前由法国人兴建吧。宇宙星云晚上骑车带我去过的那次,教堂里正在做祷告,信男信女们大都跪在座椅前念念有词,墙上贴着劝人为善的教条,门外的墙上贴着教友们捐款的大红名单。以后还去过教堂几次再也没看到过这种动人的场景。倒是发现了岛上唯一能买到55度红二的小店,还饱尝了路边野生的紫红的桑葚。教堂里的牧师每年圣诞节等天主教的节日都会来到这里和教徒们一起过节,教徒们的捐款(1300元)只是用于节日燃放烟花炮竹。韦姐一家都是天主教徒,平时太忙不去教堂,但每年的圣诞节一定会去教堂敬拜,全家只有80高龄的老太太因为晕车而不去教堂。我这次坐牛车经过了天主教徒们专门的墓地,坟墓上都插有十字架。这里的天主教徒们死后全都埋葬在这块墓地上,据说下葬仪式很简单,一个多小时就搞定。
我的帐篷照例搭在韦姐家宽敞的水泥坪里(苹果和淡淡也将帐篷搭在水泥坪里),每天用自带的高压锅做豆汁蒸肉,早餐用自带的果汁机做白糖番茄汁。有机会买到海鲜就请韦姐做来吃。这里清明节前后至今气候很好,像长沙的秋天,白天长裤短袖,晚上长袖,夜里睡袋打开搭在胸口就行了。从4月3号上岛打算住到18号回家参加100公里徒步。明年一定还来,享受涠洲岛的气候,享受韦姐家的露天,享受渔村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