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让匈奴留下唱了一首千古流传的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西汉政府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大汉的领土分为十三个州,每州一个刺史,合成十三刺史部,他把雍州改名为:凉州。
根据《凉州府志备考》记载:汉武帝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也就是说,汉武帝觉得凉州在中国的西边,从五行角度看,西边属金,兵器正好是凉飕飕的手感,同时也道出了凉州气候寒凉之意。

当时的凉州就好比今天的一个“省”,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苍松、宣围等10县,管辖范围不仅囊括了整个甘肃,还包含了宁夏、内蒙、青海以及新疆的部分土地,而凉州的治所很长时间都设在姑臧,也就是今天的武威。
“凉州”两个字在武威的印记可谓深刻,东晋、十六国时期到唐初,河西一带总共出现过5个“凉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唐初的大凉。160余年,一共有过26位凉王,其中有18位都把都城定在了武威,所以有“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此时的凉州,是西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人称:“北有姑臧,南有建康”,与南京齐名,由此看见其地位非常重要。
武威的南门楼上,至今依然高高悬挂着凉州的匾额,可以说,读懂了这两个字,便也读懂了武威。

武威南城门 摄影©包卡利亚
2
“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武威西通张掖,南依祁连山,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火四起,一位姓张的将军战死沙场,和妻子合葬在一座秘密的古墓。随之一起葬在墓中的是气势宏、铸造精湛的车马仪仗铜俑。

雷台汉墓 摄影©孤城
无人察觉的墓藏之上,前凉人建了灵钧台,东晋时期建了祭祀雷神的雷台。一直到1969年,当地人在“挖洞积粮”时才终于发现了端倪,声势浩大的铜马阵列突然出现在世人眼前,其中一尊便是惊艳了整个世界的“马踏飞燕”。
谁能想到,千年之后,这只“工艺水平最高的铜奔马成为了国家旅游标志。骏马嘶鸣,虎虎生风,这座小小的铜奔马何尝不是大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精彩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