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类型电影推荐,电影盲道全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5 09:54:25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要去更加全面的去认知这个世界,深知自己作为个体的局限性,因此也从来没有想过把什么都经历一遍。只不过懂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书籍以及电影来构建一整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系,电影实际扮演的作用更重要,仅次于人生经历。

也不记得到底什么时候,是小学还是中学,抑或是大学才开始疯狂地看各类电影,看各国的电影,但是有一个原则在其中扮演着指引的角色,那就是对现实的思考必须夹在其中。其中,对于人性,更是重中之重。李杨导演的“盲”三部曲——《盲井》《盲山》《盲道》就给了我对人性的很多思考以及对这个社会的更加整体的认知,这么多年过去,结合自身的经历,不得不说,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没有偏执,倒更加真实全面了。

孩提时代,我们的教育和周遭的环境都是极其正常的,很多人都是在“看似平庸,平凡和平常”的日子里过活,但是我的认知却有一种天生(其实更多是周遭环境诱发的基因层面的启蒙)的对这个社会和对人性更加深层次的冲动,这种情况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来没有停下来过。不管是之前的“不合群,傲慢或者高冷”,还是现在的“时刻提醒自己和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内心深处的某个东西一直都在提醒自己。

关于愚昧,有两种——正如李杨导演的“盲”系列电影中的现实题材,一种是被迫卷入其中,一种是主动适应甚至是习以为常,这些“愚昧”和“人性的恶”在很多时候“相辅相成”。不管是小煤窑下的阴暗矿井里的“*人骗钱”转头就把骨灰冲进下水道,还是拐卖妇女到偏远山区被人强奸和繁育后代,亦或是在街头即使想要帮助有组织“拐骗儿童乞讨”却依旧不能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法律的“伸张正义”。这其中流露出来的人性,复杂又简单,人们的眼睛可以是清澈见底的愚昧,也可以是浑浊肮脏的清醒。事情永远都是要把个体的恶积攒到群体身上,然后才能够引起其他群体的关注,事情非要到了最极端的时候,才能够让人感觉到“阳光和正义的存在”。

人性中,为了自己可以牺牲一切外物,外人,可以像野兽一样“撕咬,分裂”其他“猎物”;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把一切“不合法”变得“那么理所当然”。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看着眼前的“被归来的妇女”被虐待,被殴打,警察被围攻,愚昧让一切“正义”都变得“那么邪恶”;愚昧让一切“愚昧”都看起来那么“正常”。愚昧可以在群体之间传播,可以在世代之间“繁衍”,愚昧的群体像是被厚厚包裹的“腐尸”,不仅一层层难以剥去接受洗礼,而且在愈发蛮长的时间里同化了周遭的一切,这便是“病毒般”的传播和被传播者的“习以为常”。愚昧,看似和现在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却在很多方面撕咬着,破坏着“现代社会的根基”以及“过渡地带”。

愚昧是人性的一种,也是无奈,社会进化,人类需要向前走,那么就难以避免淘汰一些落后的,但是在淘汰旧事物的过程中,如同“刮骨疗毒”,其痛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比起愚昧,人性的冷漠和自私,便更加是不可饶恕的了。

别人的事情,总是不可能引起自己的足够关注——除非是看人出丑,看人笑话,落井下石,见不得人好等除外。围观在被拐卖的妇女的悲惨遭遇面前的那群人,围观在街头为了救助被拐骗乞讨的孩子而被人贩子拿刀捅的那群人,看到自己不如当初急着撇清关系,丝毫不念及旧情的那群人等等,这个社会上冷漠的人是绝大多数,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会去教导去管好自己的事。然而,一个群体社会真的可以放任群体的冷漠和自私吗?事情都会慢慢发生在每个个体身上,群体的冷漠和自私终将会一次次被“个体的需求和呼吁”所击碎。这便是积极的预期。

然而,这种能够在人类社会中存续几千年的基因里的东西,我们到底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相信它会消失呢?那些悲惨的遭遇和个体到底还需要重复多少次?人们在现代社会里享受着灯火辉煌,全面进步,男女平等,法律正义,到了现代社会的“大量存在的偏远地带”到底还会存在多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底是需要关注绝大多数还是也需要重点关注最边缘和最底层的个体甚至是群体的命运的改变呢?我不知道。

但是我坚信一个真理——一个装疯卖傻的社会群体,一个愚昧冷漠自私的群体,一个无视底层群体的社会群体,早晚会被那些“群体的劣根性蔓延到自己身上”而引起重视,引起彻底的改变。这也是我虽然和这个社会保持相对的“距离”,但也保持绝对的“期待”的根本原因,我的良知告诉我,这个社会是有药可救的。

关于“盲”系列,人性方面的东西,我们以后再接着聊。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