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和粟裕十分焦急,因为他们知道,徐州的敌人有大量机械化部队,这样跑着去追,恐怕真的追不上。于是,*致电华野指挥部,要求追击部队遇到敌人后不要恋战,应加强行军速度,争取赶到敌军逃离路线之前,先拦住他们,再进行包围。
接到消息后,粟裕立刻下令,位于前面的三纵、八纵、九纵不管敌人,先跑到西边的指定地点,再进行阻击任务。
此外,粟裕还下达了一道特别命令,让鲁豫皖民兵部队在涡河一带警戒,一旦发现有敌人过河,立马汇报。
本来粟裕不想调用民兵部队,因为民兵的装备比较落后,拦截装备精良的国军主力军队压力实在太大,但此刻形势十分紧张,每一秒都很珍贵。
粟裕万不得已,这才让民兵部队也参与战斗。
在我军的追击以及民兵部队的天罗地网下,杜聿明本计划向西南突围,结果现在只能向西,不能往南。其中,鲁豫皖民兵团体也在指定地点与邱清泉的第5军展开交锋。
县大队的战士们都知道,虽然他们在这里无异于蚍蜉撼树,但是只要多拖一点时间,就能给华野主力追上的机会。战士们不畏生死,毅然决然地用土制炸药和膛线都磨平的枪组织防御。
12月3日,杜聿明只能让部队继续向西,另找向南突破口。
可就在这时,一架从天划过的飞机给几十万国军敲响了丧钟。
02
【蒋介石的手令,光亭的哀叹】
这一天清晨,飞机上空投下来一个红盒子。杜聿明心里咯噔一声,因为他知道,红盒子里面一定是蒋介石的亲笔守令。
果然,当红盒子落地后,杜聿明只见到一个信封,封面写着五个大字《杜聿明亲启》。
在信中,蒋介石同杜聿明用兄弟相称,主要内容是让杜聿明的部队停止向西撤离,应全力向南进攻,与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共同营救黄维。
杜聿明读完信后,眼泪都快下来了。他真的很想装作看不见,一把火把信少掉。但根据规定,凡是手令都需要在数名高级将领的见证下公开拆封,这封信也同样让邱清泉和李弥知道了。
邱清泉有一个外号,叫“邱疯子”,他一直想打大仗,现在蒋介石让他们南下进攻,正和他意。李弥则一直默不作声,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看向眼前的杜聿明。
杜聿明此时心里已经是五味杂陈,他对蒋介石一片忠心,这就在此关键时刻,他却亲手将自己送上绝路。看着信中那一声声亲切的“光亭”,杜聿明根本高兴不起来。
他叹道:黄维一个兵团和徐州的三个兵团,孰轻孰重,他蒋介石不知道吗?黄维被歼灭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还要见小利而忘义,这不是让我送死吗?
此时,大部队仍然匆匆向西,坦克在杜聿明身边呼啸而过,他在军中驻足良久,已然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无奈之下,杜聿明只好与各兵团长官开会。他对邱、李、孙三人说,现在军队已经进入生死存亡之地,是撤是攻,诸君有何意见?
邱清泉第一个站出来,说蒋介石的命令没问题,我第二兵团愿当前锋。李弥和孙元良看邱清泉这么积极,也表示没意见,听杜聿明的指挥。
杜聿明再次拿出手令反复观看,他沉默了许久,最后同意让邱清泉兵团南下进攻,全军停止撤退。最后,杜聿明还不忘说一句:就由他去吧!
12月4日,杜聿明向国防部回电,同意蒋介石的南下计划,请国防部空投弹药粮食,大军即刻出动。不久后,南京国防部回电,无空投可用,请各军迅速营救黄维。
接到这封电报,刚刚还跃跃欲试的邱清泉立马发了火,大骂道:这个老蒋,弹药粮食跟不上,这还怎么打?
在一片骂声中,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突然停止了脚步,全军驻扎在陈官庄、青龙集一带。华野部队发现敌军居然停了后,11个纵队立马赶上,将杜聿明的部队牢牢围住。
到此为止,这场混乱的追击站,让国军因蒋介石的一道奇怪命令主动认输了。
整个中原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黄维和杜聿明相隔仅60公里,而黄维和李延年兵团相隔仅40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却被华野、中野团团围住。他们的命运,已经掌握在我军手里了。
对此,刘伯承对手下的参谋们做出了一个奇妙比喻,军委让我们吃掉黄维兵团,夹住杜聿明集团,看住李延年兵团,这就是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现在吃多少,我们都不怕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