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路遥病重住院。
作为妻子的林达,不仅没有去照顾,而且还提出了离婚。
不知情的人都指责林达,林达的弟弟却说:是路遥对不起林达。
01 贫苦的童年1949年,路遥出生在陕西一个贫苦的农村。
一个家庭里,长子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路遥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他之后,还有一连串的弟弟妹妹。
家里本就贫苦,又有那么多张嘴要吃饭。怎么办呢?
作为长子的路遥,当然就得出来分担。
从3岁起,路遥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了。
4、5岁的时候,路遥就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跟着父亲起早贪黑下地干活。
路遥7岁的时候,村里同龄的孩子都上了学,他却去不了。
因为作为一个“半劳力”,家里很多活都需要他干,他根本走不开。
后来,在他的苦苦哀求下,父亲终于同意了。
他知道父亲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保证:“一放学我就来地里帮忙。”
那些日子,他每天上学放学都是用跑的。
早上天不见亮他就起床,先和父亲下地干一会儿活。看着太阳爬上山头了,便背着书包往学校跑。放学后,又马不停蹄地往地里赶,一到地里就拼命地干活。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父亲还是决定让路遥退学。
因为家里实在忙不过来,而他们一大家子还等着吃饭。
路遥心里很失落,却也无可奈何。
少年路遥
02 命运的转机1957年的一天,路遥的大伯突然来到了家里。
大伯接近50岁了还没有孩子,看路遥家兄弟姐妹多,便想过继一个。
原本,大伯和父亲定下的是刚出生的小弟。
路遥得知以后,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求着主动要过继给大伯。
大伯家没有孩子,家庭条件也比自家要好一些。
成了大伯的儿子以后,路遥就能继续读书了。
大伯和伯母对路遥很好,总是把家里最好的食物分给路遥,也不怎么要求路遥干活。
路遥也因此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在这期间,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6年后,路遥顺利地考上了中学。他特别兴奋地把通知书拿回家,可却被泼了一瓢冷水。
原来,大伯不想让路遥继续上学了。以他们的眼光来看,读个小学能认字就够了,没必要再继续读。
大伯对路遥说:“你也到了掌家的时候了,我给你讨个能*媳妇,往后我们就靠你了。”
但路遥哪里肯?他只想好好读书,走出农村。
好在他运气好,同学和老师知道他的事情后,纷纷伸出援手,给他筹了学费,送他到延安继续求学。
03 路遥的婚姻观在延安插队时,路遥曾和发小海波聊到了他关于婚姻的看法。
路遥说:“结婚还是得找北京知青!”
海波不以为然:“还是找本地人稳妥,知根知底,能挑能选。”
不料,路遥听见这话竟然生气了,反问道:
“本地女子哪有能力供我读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一辈子在农村吗?”
或许是小时候苦怕了,路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走出农村。
就连结婚这件事,也被他“利用”上了。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的北京知青林达,就这样被路遥选中了。
他觉得,林达长得好看,文采又好,不仅能供他读大学,还能在事业上帮助他。
林达不知道路遥心里的小九九,只知道,她爱惨了面前这个清秀的小男生。
为了圆路遥的大学梦,林达主动放弃了她自己上大学的机会,一心一意挣钱来供路遥上学。
可以说,路遥在大学里的生活,都是靠林达资助的。
那时,林达写稿子做编辑,每个月工资有38元。除了她自己的伙食费,其余的钱全都花在了路遥身上。
路遥头上戴的帽子,身上穿的衣服鞋子,从不离手的香烟,全都是林达给他置办的。
林达为路遥付出了一切,路遥的心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找一个北京知青供他上大学,那他算是如愿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