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当我们一提到《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两部书的作者路遥。
在大家的一贯观念中,路遥基本上可以说是“苦难”的代名词了。
的确,路遥的一生确实是苦难的。
至今社会上还流传着他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因为没钱去北京领奖,还让自己的弟弟王天乐去借路费。
他为了写就《平凡的世界》,长期在条件艰苦的煤矿没日没夜的创作,缺衣少食。
这样拼命写作,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路遥因为积劳成疾,最终因为肝硬化,腹水引起的肝功能衰竭,致使他在作家最黄金的年龄:42岁,就离开了这个他最爱的世界。
路遥去世后,他留下的全部财产也只有1万来块钱以及一万多的债务。
如果以路遥一生的贫困和他人生终点在42岁就截然而止为参照物来看,路遥的一生确实是“不幸”和“苦难”的。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路遥的人生是充满了“幸运”和“机遇”。
路遥 老家
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是家里的长子。
路遥从小就成熟,懂事;他爱吃,更想上学,想到村子里的学堂里读书。
但是家里太穷,没法儿供他上学,路遥的父亲王玉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知道就是砸锅卖铁也因该送孩子上学,但是靠自己的光景,想要供路遥上学那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于是王玉宽为了让路遥能够上学,只好打她在延川的大哥王玉德的主意了。
路遥的伯父没有儿女,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中国人对于无后的事情看得是十分重的。
当然王玉德也不例外,王玉德最想要的孩子是王玉宽家刚出生的老四。
但是路遥的母亲却坚持让自己的长子路遥去“顶门”,其用意就在于她想让路遥去上学。
王玉德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了让路遥去“顶门”,毕竟有总比没有强,再说这毕竟也是自己的亲侄子。
此时的路遥已经是虚岁九岁了,如果没有他亲生父母的无私与英明,如果他没有被送到大伯家,那么路遥的一生多半会像大多数的陕北农民一样,与田土纠葛一生。
路遥 养母
路遥对于自己要去大伯家,给大伯当儿子的这件事情,其实是知道的。
他虽然非常纠结,但是能够到延川上学,对他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当父亲送他到大伯家后,借故离开之时,尽管路遥泪流满面,但是为了上学,他还是强忍着,没有追随父亲而去。
在大伯家,王玉德领着路遥在马家店小学上了几年小学后,路遥就顺利考入了延川县城的城关小学高小部。
城关小学是当时延川最好的小学,路遥能够考进去,也说明了路遥的成绩是非常优异的。
时间到了1963年,当时的陕北农村处于十分贫困的时期,对于王玉德这样的家庭来说,也是没有什么余粮的,如果此时再供一个孩子在城里上学,那是相当困难的。
于是就在路遥准备参加全县升初中的考试时,养父王玉德却给路遥下了死命令:不许考试,回村劳作。
这对于路遥来说,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
路遥的养父养母凭着自己的勤劳供养路遥,让他读完了小学,这其实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高学历了,所以王玉德不让路遥再上学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