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想到了过去这一年抗疫路上的好伙伴——口罩呢?
没错,N95、医用外科口罩、普通纱布口罩就是最常被提到的几种口罩。
但是如果大家有仔细看过相关的宣传就会发现,这三种口罩的防护效果不怎么一样,N95最好,而医用外科口罩次之,普通的纱布口罩对病毒就没什么防范作用。
那么大家可曾想过,是什么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
我今天的文章就要来讲一讲口罩里的玄机。
口罩的起源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以纱布或纸等材料做成。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口罩/3416459?fr=aladdin
从百科的定义来说,口罩就是一种分层的过滤器。
不难想见,它就起源于过滤某些东西的需要。
虽然我们国家的先人已经意识到了口鼻飞沫的影响,比如《礼记·曲礼上》的记载:“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唐朝大儒孔颖达注释:“掩口,恐气触人。”,这便是先民们最早对于空气防护的意识。到了元朝,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种最简单的“口罩”的存在就说明人们已经有了个人防护的意识。
但是,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年代,人们连空气中有什么都不甚明晰(可以参见),更何谈知道要过滤些什么呢?而单纯的个人防护措施或者薄薄一层绢布,又能起到几分防护作用呢?
没错,现实中也就是科学的进步引发了现代口罩的诞生。
在1847年的春天,伊格纳茨·菲利普·塞麦尔维斯第一次发现了医院内的感染问题,他通过对比实验的办法证明了消毒,甚至只是简单的洗手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虽然他的那个年代还不存在病菌的概念,但是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了消毒防护在防止感染方面的重要性。
在他之后,在1861年巴斯德(就是开创了近代微生物学的那位科学家,他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捍卫了病菌论并大力推广疫苗接种)用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空气中微生物的存在。
这两人的成绩使得科学界意识到了空气中就存在着危险的病菌。但就这样还不够——毕竟这些病菌通过什么方式传染,也还不甚明晰,而如果不知道呼吸道传染的事实,也就不会有人想到发明口罩了。
在这之后,又有科学家特地做了在培养皿指定距离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的实验,结果培养皿中都有细菌生长,这就证实了飞沫是一种携带病菌的呼吸道传染源。
这些发现累积到了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根据空气中的病菌会致病这一基本发现做出了最基础的医用口罩的雏形,也就是用一层棉花纱布进行简单的过滤。
另外这种中世纪瘟疫医生所戴的鸟嘴面具里塞着棉花以便过滤,也是口罩的雏形之一
后续在1897年,德国医生米库利奇的学生胡伯纳等人又改进了最初的口罩。
其实最初的口罩与其说是口罩不如说是纱布围住口鼻一圈,不仅不方便还很闷。
弄成这个样子的口罩,应该也没人愿意戴吧?
于是他们把两层纱布剪成长方形,在纱布之间放置铁丝支架,然后在支架两侧缝制两根带子,将带子固定在后脑勺上。这样就在支架的帮助下,不但解决了呼吸不畅的问题,而且方便可靠。
再往后,在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发现了一两层的纱布不足够防止飞沫的入侵,于是他把口罩加强到了六层纱布,还加了可以挂在耳朵上的带子。
直到这里,现代意义上的口罩算是诞生了,随着一次次疫情而不断接受考验再改进,就成了如今口罩的样子。
口罩的分类说完了口罩的历史沿革,我们来介绍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些口罩有什么不同。
常见的口罩
其实影响口罩过滤效果的主要是材质,我们这里也就主要按材质的分别来介绍。
第一种:纱布口罩
顾名思义,这种口罩是由比较稀疏的棉布编织而成。过滤的原理基本只是依赖粉尘冲撞到纱布时,经过纱布网—层层的阻隔,将一些大颗粒粉尘阻隔在纱布中。
但我刚才也说了,这种口罩用的棉布比较稀疏,所谓稀疏,可以比较通俗地理解为“编织线之间的空隙网眼比较大”。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颗粒偏小的物体都能够穿透这种口罩的防护长驱直入,就像筛孔大的筛子总会漏下很多东西一样。而这些被放过的东西,有PM2.5(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口罩对雾霾防范效果差)、氮氧化物(城市中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甚至有病毒这类的病原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抗疫期间不能使用这种口罩作为防护用具)。
哪怕多用几层,纱布的大孔隙还是使得过滤效果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
因此它最主要的用途是滤过一些比较大的粉尘颗粒,但由于它没法滤过小的东西,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