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全景,近处是雷锋台,远处是杭州市区。 摄影/卢文
曾经西湖是咸水湖?
在远古时期,杭州湾地区有一块深入陆地的海湾,这个海湾就是西湖的前身。随着河口泥沙的淤积,在宝石山和吴山的山麓逐渐形成了沙嘴,南北沙嘴逐渐成长,最终“合拢”,使这个海湾与钱塘江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封闭的湖泊。这种因海湾被沙洲封闭而形成的湖泊,被称为“潟湖”。
“潟”(xì)在汉字中的意思,就是卤咸地。从海湾发育而来的潟湖,起初无疑就是咸水湖。但如果你今天有兴趣去尝一尝西湖的湖水,会发现并不咸,西湖早已成为一个淡水湖。
▲ 苏堤。 摄影/JasonVon
西湖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进入沼泽化的过程。对于许多潟湖来说,从湖泊变成一片沼泽,进而完全从世界上消失,才是发展演变的正常规律,但西湖却违背了这样的自然规律,这与杭州城的另一项大工程有关。
大运河救了西湖
隋炀帝在任上开辟了几项大工程,大运河就是其中之一。在隋代以前,杭州还只是江南地区的一座小县城,“水泉咸苦,居民稀少”,远远没有几个明星邻居那么光彩夺目。公元610年的冬天,隋炀帝下令疏浚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
▲ 京杭大运河穿杭州城而过。 图/视觉中国
大运河的开通使杭州加入了这个庞大帝国的“高速路网”,杭州的人流物流可以沿着水路直达中原地区的洛阳和长安,这座东南小城一下子就进入了发展时期。到了北宋年间,就连皇帝也忍不住赞美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了。
▲ 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最美的一处。 摄影/墨枫MF,图/图虫·创意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城到东南第一州,大运河无心插柳,意外地成为了西湖的“救星”。而就在杭州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填湖还是浚湖的犹豫中,两位空降而来的明星市长,最终都选择了保全西湖!
两位明星市长为西湖“梳妆”
公元822年,白居易主动请求外调,到杭州做一名了刺史。当时的西湖已经淤塞,这位新任市长来到杭州后修筑堤坝、蓄积湖水,以便农业灌溉。不仅如此,他还在西湖边刻下了《钱塘湖石记》,详细地记录了治湖的理念和政策——白居易的改建主要是一项民生工程。从白居易之后,对西湖的改造也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西湖逐渐收获了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