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北邻南京站、南倚覆舟山,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又称后湖、北湖。
玄武夕照
原来玄武湖东与紫金山相连。西面连通长江。可谓壮观。自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桑泊开始,秣陵湖、蒋陵湖、后湖、练湖、北湖等都曾是玄武湖古老的名字。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宋文帝出于帝王都下“四神布局”的需要,命建康令张永“筑北堤,立玄武湖”,北湖正式以“玄武”一词命名。“玄武湖”名称的出现,距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
玄武湖观鱼
玄武湖的人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六朝时,成为皇帝操阅水师的场所,并被辟为皇家园林,南岸建有华林园、乐游苑等皇家宫苑。然而玄武湖的历史岁月也充满了更多色彩传奇,命运多舛,除换名外,也忽大忽小,时有时无。
玄武湖
玄武湖历史上有两次大浩劫,一次发生在隋文帝时,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时。
隋文帝杨坚灭了南陈之后,曾下令夷平南京城,南陈的皇帝叫陈叔宝,他在文学领域的名气很大,他的词《玉树后庭花》因为他的原因特别有名,当然历史上把他定义为昏庸的亡国之君,所以这个作品也被认定为亡国之音。
著名的玄武十景也形成于六朝时期,基本围绕玄武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是景区最具代表的景点,分别为:五洲春晓、侣园馨风,莲湖晚唱、台城烟柳,古塔斜阳、九华朝晖,鸡鸣晚钟、西堤秋月,月湖笙歌、古墙明镜。每景根据意境配有诗歌,别有一番意韵,令人流连忘返。
玄武烟柳
杨坚从小在寺里长大,对风水、王气什么的特相信,他怕东南天子气不灭,日后再起。 他担心东南“天子气”再起,决定大破南京风水,当时南京系帝王之宅,自东晋在此立国起,到陈灭亡,共有269年的都城历史,杨坚对南京实施的政策是“平荡耕垦”,就是将城内地面上所有建筑拆毁,推成平地,开垦成田,供农民栽菜耕种,《隋书·五行志下》(卷二十三)也反映了此事:“及陈亡,建康为墟。”堂堂一国都城,竟然成了农民菜地。杨坚废“建康”之名,恢复了秦始皇讥辱南京的“秣陵”。杨坚统一了中国,在位期间他实行五省六部制,减轻赋税,推行均田制,对各族采取招安与军事防御并行策略,开创了“开皇之治”。却是南京挥之不去的恶梦。
隋文帝杨坚
玄武湖也因此首度消失了两百多年。诗人李白曾发出了“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州”的叹惜。
第二次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倡行“废湖还田”,王安石“毁湖造田”的事,源自于一篇《湖田疏》。据说,王安石本着新法中农田水利法的精神,认为玄武湖仅仅是“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而江宁地区“为富者田边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故而上书宋神宗,奏请把湖水放光,变为农田分给百姓耕种:
“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余水,决沥微波,使贫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济贫农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随其田土色高低,岁收水面钱,以供公使库之用,勿命豪强大作侵占。车驾巡狩,复为湖面,则公私两便矣”。
于是“自是开十字河立四斗门以泄湖水,跨河为桥,以通往来。”此举虽增加了“基本农田”,却也给城市用水排水造成了严重问题,自此南京每逢下雨必成灾。直到元朝,经过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正三年(1343年)的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出现,但面积已大大缩小,大约只有六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了。
王安石“毁湖造田”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近年来众说纷纭。有专家学者为此事翻案,撰文论证《湖田疏》实际上是一篇伪作。但王安石废湖一事民间流传甚广。
王安石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大肆扩张南京城的范围,玄武湖从此成为南京城东北城墙外的护城河,明时,西面修城墙,与长江隔断,东面修太平门,太平堤。把玄武湖与钟山隔断。从而彻底把原先连绵一片的钟山—玄武湖区域人为分成两地,改变了此前这一地区千万年以来的山水格局。且在中洲(梁洲)建黄册库,作为明朝政府贮藏全国户口赋役总册的库房禁地,不允许一般人随便进入。明初至今天,玄武湖面积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