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从能力上来说,《水浒传》里的军事吴用,绝对是举世罕见的。
作者把吴用抬高到诸葛孔明的高度上,然而,实际上从做人来看,吴用比孔明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不知是不是受梁山好汉习气的侵染,吴用也染上了吹牛皮的毛病。好端端的智多星吴用,偏要给自己改个道号叫“加亮先生”。别人拿他当诸葛亮他还不乐意,总琢磨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早期吴用相当自负,即便是大哥晁盖也要经常看他的脸色。不过在遇到宋江之后,吴用立马变了一副嘴脸。面对这位后期加盟的及时雨,吴用对其毕恭毕敬,还主动投入到宋江门下,为其献计献策,将此前与大哥晁盖的山盟海誓抛诸脑后。
那么,为什么吴用会做出这样不讲道义的举动呢?在吴用的脑子里忠义哪个更加重要?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结合吴用的性格去剖析。
首先,别看吴用的牛皮吹得震天响,但他本质上就是个小知识分子。
注意这个“小”字,在那个年代吴用连功名都没有考上,只能在乡下当教书先生。人家诸葛亮读了几十年的书才出山,又时常与名士往来,所以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相比之下,生活在闭塞环境中的吴用远没有这样的眼界和学识,他的知识层面相当欠缺。
而且,文人圈子里向来有“学而优则仕”这句名言,意思就是学得好的便要通过仕途来证明自己,吴用也信奉这一信条。吴用的最大目标,并不是在土匪窝里当狗头军师,而是当大官发大财。在北宋年间,超过九成的文人都有这样的价值观。
可现实摆在那里,贪财的吴用被卷入到一起惊天大劫案中,所以他已失去了所有进取的机会。吴用准备入伙时,颇有愤世嫉俗之感。这是读书人的通病,自古以来像吴用这种考不上功名就造反的亦有不少,黄巢和洪秀全就是个例子。
他们对现实社会充满仇恨,认为社会不给他们进取的机会,于是,甘愿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上,一不做二不休。吴用第一次准备干一票大的,是在他听别人讲起梁中书的生辰纲后。
什么是生辰纲?
说白了就是生日礼物。
高官过寿,女婿送点儿生日礼物意思意思,就被小老百姓看成是大富贵了。殊不知在当时的官场中,甭管什么老蔡老高,这点钱只能算是洒洒水罢了。大贪官们司空见惯的一笔钱,让吴用眼前一亮。人生有限,机会摆在面前,岂能错过?于是乎,吴用将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德观暂时放在一边,开始筹谋大业。
说吴学究手无缚鸡之力,有点瞧不起这位教书先生。可即便他有缚鸭缚鹅之力,也没法一个人抢这笔生辰纲。想要赚钱,还得找几个靠谱的亡命之徒,还得将他们的命运捆绑在一块,免得将来出卖自己。刚好,东溪村的一村之长晁保正是个江湖人物,堪当大任。于是乎,吴学究便找上打渔的阮氏三兄弟,开始图谋大计。
发财这件事,你想我想大家想,吴用想赚钱,公孙道士也想赚,赤发鬼刘唐说算我一手。于是乎,东溪村七人组凑齐了,大伙坐在一起商议了打劫的全套流程。当然,在策划方案这方面,其他人的见识更有限,吴学究出力更多一点。这时的吴用,难免会在策划的过程中感受到些许刺激与满足。平日在私塾中教小孩读三字经,哪里有图谋几十万金银财宝来的痛快?
在一场教科书级(的确被写到教科书里)的《智取生辰纲》之后,好汉们赚了这笔财富,将一位好汉杨志推入到了万劫不复的火坑。不过,当时加上白胜的打劫八人组根本不知道杨志是何许人也,也没必要管他的死活。对于这些人来说,把钱赚到手才是真的。按照人头把钱一分,吴用第二天便辞职了。后来的日子里,吴用换了一份工作,在城里当拆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