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春分
今早一起来,手机里的各种信息显示今天是春分,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关于春天,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但这里的春一般是一个泛指,并不专指哪一天,好像春节一过就开始了。
但春分却是个特别的字眼。关于春分的记忆让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童年,我小时候一直以为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就是"春风", 因为我们老家话是区分不了前后鼻音的,也就是说"分"读起来就是"风"。而且这个季节正好到了刮风的季节,所以叫"春风"也对,但内蒙古的春风可不是书本里说的"吹面不寒"、杨柳依依的"温柔"风,经常是飞沙走石"劈头盖脸"的"粗野"风。大约已经直到高中,忽然有一天自己察觉敢情书本上写的节气的是"春分",不是"春风",才恍然大悟,哑然失笑。才知道原来这春分是要把春分成两半,一半像冬天一样冷酷无情,另一半就接近于夏天一样的怡人舒畅。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俗话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的组成,显然是中国才特有的。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似乎反而日渐式微,连清华大学吴国胜教授都说:"传统的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度,是没有科学的",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其实在当下确实也算不上偏激,比较普遍。尤其当下对于中医是否科学的探讨更是成为各种平台大家争论、甚至抬杠的标准话题,总是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必须承认,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个例外,其中背后的科学依据,比现代西方科学历法还科学。
今天恰逢春分,我们就讲讲春分。
春分,是春季一、二、三月,共计九十天的中分点。也就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0°时。所以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完全平等享受地球的恩赐,但是南北半球的季节取向恰恰相反,我们在北半球,是春分;那么对于南半球的澳洲、新西兰等国来说,恰恰就是秋分。所以这简简单单的"春分"虽然不像 "春节"那样隆重,但他却不是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一家玩,这也算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科学接轨最好的方面吧?
比如,在伊朗北部地区,当地民众习惯于过纳乌鲁兹节,也就是波斯新年(的音译),意思就是新的一天,至今几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说,春分也是古老民族波斯人的传统节日。而且,包括俄罗斯高加索等不少地区的人都过该节的传统。联合国教科组织在2009年确认纳乌鲁兹节为国际节日,定为每年3月21日。
国际广播电台报道在京哈萨克族大学生欢
2016年十一月底,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被收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受到国际承认。
在古代中国,春分属于国家节日,经常举办祭祀庆典,中国古代皇帝都有春天祭日的传统。孙武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只讲了国家武备的重要。《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与武备是一个级别的大事,乃国家鸟之双翼。祭祀作为中国古代五礼(也叫吉礼,也就是祭祀,与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之首,关乎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
岳麓书社出版的1982版《左传》
历代帝王都喜欢通过一系列隆重、庄严的仪式,达成向天汇报的"天人沟通",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周礼天子就有日坛祭日的说法。《尚书》等文献就有关于周公建洛邑的记载,近年来有报道说,在洛阳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祭祀遗址,可证明西周时洛阳就有祭祀活动。
《礼记》说:"祭日于坛"。孔子31代孙唐代孔颖达做疏解释说称:"谓春分也"。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说得很清楚,祭日应该是是皇帝的独有权利,皇帝不说自己是天的儿子吗?(我小时候就想不通,老皇帝已经是天的儿子了,现在的皇帝怎么也是天的孙子吧?)那么祭天就是儿子向他老子汇报,老百姓当然不能擅自也来个祭天,皇帝在典礼之前,会命令相关部门计算好准确时辰(这属于天文学的范畴了)、安排好组织实施各类配套措施等,正常情况,皇帝必须参加祭天活动。而每到皇帝祭天,老百姓就给安排一些配套的演出,据说我们现在流行的孩子放风筝,就是春分祭天活动演化而来,让风筝飞得高高的,这样便于向"天"沟通汇报。就有点类似于现在国庆阅兵时,孩子们拿个气球走过天安门一个道理。清代后期诗人高鼎所做《村居》,成为描写放风筝最有名的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孩子放飞风筝
祭日时机已经说清楚了,但是地点呢?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的日坛应该属于明清两代专属祭日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具体时间定在春分的卯时,即上午5时至上午7时,正是太阳升起的时间。
新华网报道,2011.03.21中断160年的日坛祭日典礼恢复
春分的特定意义不是我们人为赋予的,诸如国庆、五一等,而是因为这一天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所致。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所以造成昼夜平分,阴阳各半。所以非常符合现在河南话表扬人的那个说法:"中"。《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是中,表现出来但有所节制就是和,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就是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路线。这对于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对于一个组织,甚至对于国家也一样,这就是春分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