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再到如今,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诞生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个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回答:“从古至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于是孔子便与这个孩子讨论了一番,而这个孩子回复的头头是道。最终孔子也不得不叹服于这个孩子的才思智慧,俯身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这句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代代相传了数千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该放下面子的时候就要不耻下问,人无完人,谦虚是美德更是胸怀,死要面子的结果真的只是活受罪。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三人行,可以是很多人在路上行走,他们之中,不一定会有老师,但必然有能给我启示的师者,不一定是完美行为典范,但必然有能使我思考的行为。三人行,必有我思,万物转,必有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