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节的演变,龙头节是几号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7-10 21:27:49

文 | 郑伟基

白居易《二月二》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在十字码头,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少年,正排成一字徐徐走着。

龙头节的演变,龙头节是几号(1)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亦称龙头节、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从这天开始,阳气回升,万物复苏,春耕将始。

二月二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伏羲时代,开始时并不叫龙抬头。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亲耕农田”。到周武王时,每年这天都举行盛大仪式,武王亲自耕种,王后送饭,并号召文武百官亲耕,以劝农桑。后来,历朝历代都延续了这一传统习俗,把二月二称作农耕节。

到了唐代,二月二是“迎富贵”的日子,这一天家人要吃迎富贵果子,即吃一些糕点类食品。宋代在二月二也举行活动,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曾记述了南宋二月二宫中的“挑菜”御宴会。不过唐宋时期的这些活动,并没有与“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元·熊梦祥在《析津志》中写道:“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人们开始把二月二称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明朝时,二月二增添了“熏虫”“炒豆”等活动。到了清朝,二月二龙抬头时,习俗和饮食都更加丰富了,一直沿袭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间形成了一系列二月二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打灰地儿和引龙回。家乡民谣唱:“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待到秋天谷上场,大囤儿满来小囤儿流。”“二月二,打灰地儿,风调雨顺粮满囤儿。”二月二一大早,各家用锅灶里掏出的草木灰,在院子里打灰圈,由从小到大的多重同心圆组成,中间放一把粮食,象征粮囤,圆圈外面打个梯形,象征粮囤高大需登梯可及。

有的地方还打“引龙回”。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上述活动寄托了人们敬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望。

照房梁。民谣唱:“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正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虫害开始出来活动,为避免毒虫伤人,人们便举行一些带有驱虫意味的活动。如点上灯或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等处驱除虫害。再如用棍子、扫帚等敲打梁头、墙壁、门窗、床炕等处,一边敲打一边口中念道:“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不露头。”“二月二,敲瓢把,十个老鼠九个瞎。”手持灯烛在炕上一边照一边念道:“照窗台,蝎子不蜇小孩儿;照炕墙,蝎子不蜇老娘。”

放牲畜。二月二这天一大早,家家都把牛羊驴骡马等牲畜放出来,在河滩上自由自在地游荡,有的驴骡马在沙地上打滚,有的牛羊相互抵角,村民们在一旁看热闹。这一天,主人会给牲畜吃些好饲料,因春天来临,牲口上山送粪和耕田的农活开始了,主人要犒劳牲口。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但等二月二这顿饭。”

剃龙头。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二月二理发,儿童称为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日,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辞旧迎新,祈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利吉祥。

龙头节的演变,龙头节是几号(2)

吃龙食。二月二这天的饮食也有讲究,多以龙为名。吃煎糕饼曰吃龙鳞,吃面条曰吃龙须,吃馄饨曰吃龙眼,吃饺子曰吃龙耳,吃米饭曰吃龙子,面条、馄饨一起煮叫做龙抱珠。有的地方还吃炒黄豆,称炒蝎爪,有辟邪祈福之意。

占鳌头。二月二也是企盼孩子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入学后,在拜孔子牌位时口中念道:“二月二,龙抬头,独占鳌头夺魁首。”“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接闺女。旧俗要求,刚出嫁的闺女正月里不能回娘家,否则踩了娘家过年撒的马草不吉利。二月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民谣唱:“二月二,接闺女儿,女儿不回掉眼泪儿。”形象地描述了父母盼望女儿回家的急切心情。

二月二有“三忌”:一忌做针线活。这天龙抬头观望天下,若动针线会刺伤龙眼,招来灾祸。二忌磨面碾米。俗称“磨为龙,碾为虎”,如果这天磨面碾米会研烂龙头,为不吉利。应将石磨打扫干净并挪开上扇,以方便龙抬头升天。三忌洗衣物。二月二当天不能洗衣物,以免伤及龙皮。

原文发表于2023年2月21日《烟台晚报 | 烟台街》

龙头节的演变,龙头节是几号(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