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看佛经故事可能有点枯燥无味,沉下心来,了解下,也是很有趣味的。
生活中也要慢慢的,细细品味才有滋味,别急哈。
在张大千艺术馆内展现的是大师临摹版本的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变》,现在来了解一下莫高窟《劳度叉斗圣变》的原画以及佛经里所描绘的故事内容。
在张议潮家族统治时期,莫高窟的《劳度叉斗圣变》是最富有时代特色的,第196窟和第9窟的两幅最为完整。
这种经变画是以《贤愚经》第十卷中的《须达起精舍品》为主要依据绘制而成的。另外,藏经洞里曾经有一件《降魔变文》,被分裂成了几个残卷,分别由斯坦因和伯希和带到了英国和法国。
这件变文是根据《须达起精舍品》演绎而成的,有趣的是,它的故事情节和绘制的《劳度叉斗圣变》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也可以由此了解到佛经、变文、经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身边有一位大臣名叫须达,家资万贯,喜好施舍,赈济贫穷,扶助孤老,人们都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他听说王舍城的大臣护弥有一位容貌美丽的女儿,就备办了彩礼,赶赴王舍城为自己的小儿子求婚。在护弥的家里,须达却意外地见到了佛祖释迦牟尼,聆听了佛法,如饮甘霖,茅塞顿开。之后,须达恭敬地邀请释迦光临舍卫城,去为那里的人民说法。释迦牟尼说:“舍卫城没有我们居住的精舍。”须达答应愿为佛祖建造,释迦也答应了须达的请求,还派遣他的弟子舍利弗随须达一同回去办理这件事。
须达与舍利弗回到舍卫城,用黄金铺地的代价买下了祗陀太子的花园,准备给佛祖建造精舍。婆罗门教徒听说后,非常气愤,打算尽全力阴止佛祖来这里说法。他们向波斯匿王请求允许他们与佛教徒进行一场拼搏,谁胜利了谁就拥有这座花园,国王同意了。
第二天,国王亲临观看。婆罗门教徒派出劳度叉,高坐宝座,舍利弗安然地坐在劳度叉的左边,一场激烈的较量开始了。劳度叉先变幻出一座高峻的宝山,有众神仙驾鹤乘龙唱着歌。舍利弗变出一位金刚力士,用金刚杵把宝山打得粉碎;劳度叉又变幻出一头水牛,舍利弗则变幻成猛狮,咬死了水牛;劳度叉变出一个波涛汹涌的深水池,舍利弗则变出一头大象,用长鼻子吸干了池水;劳度叉又变出一条巨大的毒龙,舍利弗变出美丽的金翅鸟,把毒龙琢死;劳度叉又变幻出两个恶鬼,舍利弗变出了毗沙门天王,恶鬼们只好跪地求饶了;劳度叉又变出一棵大树,舍利弗就吹了口气,顿时狂风大作,把大树连根拔起,还吹倒了劳度叉的帷帐。劳度叉无计可施了,只得甘拜下风,皈依了佛法。不久精舍建成了,须达不仅迎来了释迦牟尼,也给自己的小儿子完了婚。
《劳度叉斗圣变》壁画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劳度叉与舍利弗各坐一方,劳度叉惊惶失措,而舍利弗则泰然自若,在他们之间穿插着各种斗法的情景,形象地向信徒们展现了佛教的法力无边。
唐代莫高窟的大型经变画,虽然表现的主要是佛教世界的华丽场面,但是世俗人间的生活场景也大量地出现在了壁画上,有屠夫、猎人、商侣、强盗,以及耕种收获等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有的用来表现佛教故事人物,有的直接用现实中的人物作比喻。
这就无形中缩短了天堂与人间的距离,使人们感到既亲切又具有魅力。这些人间世情的真实写照,与宗教天国的丰富想象,以及绘画技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唐代经变画的意境与风采所在。
小知识:经变就是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其取材多与当时流传的佛教思想有关。
(来源:懒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