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叶问》四部曲的成功,叶问与咏春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一声“在下叶问”火遍大街小巷。
然而,在电影中叶问的形象,其实和真实的叶问本人还是有很大出入的。电影制作的需要,不得不经过二次创作,以影视化的手法展现情节,无法全面地展示叶问真实的一面。
叶问的人生经历曲折多变,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文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并坚守客观真实的立场,以此向读者展示一代咏春拳宗师叶问最真实的一面。希望大家能够欣赏。
一、名门公子
1893年,叶问诞生于佛山著名的叶家。这个家族享有盛名,拥有一座被称为“桑园”的宏伟宅院,占据了街道的一半。因此,当地人也将其称作“桑园叶家”,可见叶家的富裕程度。
叶问初生之时,家族长辈为他取名为“继问”,后来又将名字更改为一个含义相近的“问”字。从他的出身来看,叶问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从小就衣食无忧。
叶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自然有其致富之道。作为叶家的公子,叶问也应该秉持这种理念,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叶家的长辈们都希望叶问能够勤奋好学,将来成为家族的支柱,延续叶家的富贵。然而,叶问对于学问研究和仕途并不感兴趣,反倒喜爱武艺、枪术和鸟类饲养,这让叶家的人们感到非常困扰。
叶问六岁那年,陈华顺这位被人称作“找钱华”的武师,在叶家租下一间房子开设武馆。叶问对武术从小就充满了兴趣,只可惜他周围缺乏习武的家庭氛围,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现在,武馆就开在自己家里,对叶问来说,更是来了这个屋子就不想离开。
叶问的母亲得知他对跟陈华顺学武的愿望后,并没有加以反对。因为叶问从小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母亲一直担心他缺乏男子气概,容易被他人欺凌。所以就想让叶问拜陈华顺为师,学习武艺。
最终,在母亲的支持下,叶问正式成为陈华顺的关门弟子。
那时,陈华顺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实属不易。要是没有叶家的背景支持,以叶问的身体条件,想要拜陈华顺为师也绝非易事。那么,陈华顺是何方神圣?为何在七十多岁的高龄仍能开设武馆授徒?
佛山素以武风盛名,众多南派武术大师皆出自此地,包括黄飞鸿、张鸿胜、梁赞等闻名武林的高手。
其中梁赞将自己一生所学整理归纳,形成了咏春拳的拳法和思路体系,成为了当时南派拳术的大师。他的弟子中,陈华顺天赋极高,不但继承了师傅的绝学,还在原有拳法上融入了自己的武学感悟。
叶问拜师陈华顺时虽年纪尚小,但他善于逗乐,常能让陈师傅欢笑开怀。陈华顺看出叶问的天赋,对他的教导非常用心。
梁赞
在叶问学习咏春拳的这三年时间里,陈华顺还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遗憾的是,叶问只跟陈华顺学习了三年,陈华顺就离开了人世。但在他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也是叶问,他曾多次嘱咐吴促素,好好教导叶问咏春拳。从此以后,吴促素一直恪守师傅的嘱托,担负起指导叶问学习咏春拳的重任。
二,香港拜师学艺
1908年,叶问年仅16岁,已非当年幼稚少年。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他变得身强体壮,咏春拳的技艺已见成效,在同龄人中几乎无敌。尽管练习武术增强了叶问的身体素质,但却未能促使他的身高发育,他仍然是个个头矮小的少年,比同龄人矮了不少。
与此同时,叶问的亲戚庞伟庭慷慨解囊,资助他赴香港深造,入读于圣士提反学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朝政腐败不堪,国力贫弱,西方列强入侵之后,中国一直处于被欺压的境地,中国人被西方人戏称为"东亚病夫"。
叶问所在的学校是贵族学校,其中很多外国的留学生经常欺负中国学生。在叶问刚入学时,他们看到叶问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国人,外表看起来柔弱无力,认为他容易欺负。然而,这些英美学生万万没有料到,当真正动手时,叶问却化身为截然不同的人,他的反击招式又快又狠,只凭一己之力,将欺负他的英美学生们打得落荒而逃。
英美学生被中国人揍了,心中自然不甘心,他们想要借助外援来挽回颜面。他们毫不顾忌同窗之谊,竟然找来练过拳击的外校学生,帮助他们对付同学叶问。但即便如此,叶问也毫不惧怕,多次将他们打败。
从这之后,叶问“能打”的声名因此而扩散,不仅在校内,还传遍更远的地方,因为许多外校学生也在他的手下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