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的蝗灾还会释放大量的化合物苯乙腈,而独居的蝗虫体内不含这种物质。这种物质对蝗虫本身也有害,会导致它们寿命变短,但这种物质也有助于它们生存。
当群居的蝗虫遭遇天敌攻击时,体内的苯乙腈会转化为剧毒物氢氰酸,这种味道会导致鸟类捕食蝗虫的意愿下降。
除此之外,群居的蝗虫在飞行过程中,会朝着同一个方向飞行。这是因为蝗虫在飞行时,会暴露自己脆弱的侧翼,而顺着蝗虫飞行的方向,则会避免别人撞击到自己。
没有天敌,飞行方向又一致,因此蝗虫每到一处,就会泛滥成灾,到处啃食农作物。虽然蝗虫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但由于蝗虫大军过多,导致蝗虫过境之后田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
更为严重的是,蝗虫在迁徙的过程中,会在当地产卵,而这些卵全部孵化之后,规模会比第一代蝗虫还要多。
印度之所以爆发规模如此巨大的蝗灾,就是因为这是第三代、第四代蝗虫。而且早些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预测到现在这个时候,全球还会再爆发一次蝗灾。
如果我们仅仅是站在蝗灾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我们此次看到的蝗灾可能仅仅是一场虫灾。然而当你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时,此时你就会看到引发蝗灾的背后,其实是印度洋偶极的失衡导致的结果。
印度洋偶极,其实是指印度洋东侧的海水温度和西侧的海水温度的差别。如果东侧的海水温度过高,而西侧温度较低,那么此时就处于印度洋正偶极,此时将会引发非洲地区降水增多,而澳大利亚地区降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