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可能是描写核舟的最著名的文章,想必大家还记得文章如何以简练而丰富的笔法描绘了一枚小小的核舟中所容纳的众多人物、器皿、文字,以致有人都认为这枚核舟只是来自于作者的想象。但实际上,核舟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文玩,士大夫们几乎人手一个。现存核舟文物很多,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由广东艺人陈祖章雕刻于乾隆时的橄榄核舟堪称代表作,其内容同为苏东坡和友人携酒荡舟于赤壁之下。开启小小的船舱窗户,苏东坡和两位客人坐于舱内,神态悠然,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杯盘狼藉;在船舱外,童子、船夫和舵手,表情各异;船底还刻着一部三百余字的《后赤壁赋》,可谓巧夺天工。从艺术角度上看,这枚核舟的精巧应当不次于甚至高于文中的核舟,但是魏学洢的《核舟记》却使王叔远的这枚核舟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珍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并非在简单地介绍一件艺术品,而是将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精神都隐藏其中,从而让这个小小的核舟成为了时代文化的缩影,令一代代后人神往。
台北故宫所藏陈祖章雕刻的橄榄核舟
了解本文,必须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环境。核舟刻于“天启壬戌秋日”,即1622年,而作者魏学洢在1625年秋日因丧父忧愤而亡,作者得到这个核舟至多不过三年时间。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在北方,东林党与阉党激烈的政治斗争如火如荼地进行(作者的父亲魏大中就是东林党的领袖,并最终下狱惨死),关外满清的军队正与明军激战(著名的宁锦大战亦发生于这一时期)。不过,在巨大的时代漩涡之外,作者所生活的江南则表现出了完全另类的生活。
正如赵柏田先生《南华录》中所写:“他们不是时代所聚集的激进主义者和道德英雄,他们隐退到了权力世界的背面,在另一个更为世俗、更为私密的方向上打开了一个生命空间。……他们把精神寄寓在器物里,把情意倾注在声音与色彩里,自得其乐地莳弄着自己的那块园地,逼仄的空间竟然也经营得风生水起。”在这里,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获得了封建时代最后一次精神的解脱,他们开始淋漓尽致地挥洒着个性的异彩。虽然这个时代很快就被满清的铁蹄踏得粉碎,并从此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响。但在这个核舟上,保留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剪影,凝聚了最绚烂的精神内涵。品读核舟上凝聚的情怀,能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一段令人神往的历史,依稀体味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