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怕露水吗,蝗虫需要呼吸空气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0-28 06:12:12

导语:

自古以来,在农业生产的同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和害虫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我国常见的农业害虫有蝗虫、螟虫、粘虫、野蚕、枣步屈、蟋蟀、麦蛾……等等,其中以蝗虫之害最为严重。根据《中国农业灾害史料集》记载,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这段时间里,发生蝗灾的年次为450次。由此,蝗灾也成为我国古代仅次于水灾、旱灾和雹灾的第四大灾害。

蝗虫怕露水吗,蝗虫需要呼吸空气吗(1)

种类繁多的蝗虫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率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之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

几千年来,蝗灾无数次肆虐华夏大地,制造了一幕幕“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的人间惨剧。蝗灾的频繁发生给古代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正所谓痛于心,载于册,于是蝗害及其治理方略也成为了古代救荒文献的主体内容之一。比如陈芳生的《捕蝗考》、陈仅的《捕蝗汇编》、顾彦的《治蝗全法》等都是专门讲述如何治理蝗灾的书籍,体现了古人对蝗灾治理的强烈关注。

各类治理蝗灾的古书中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略,比如人工捕*法、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等等,在我国古代的农业减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出了古人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智慧。

蝗虫怕露水吗,蝗虫需要呼吸空气吗(2)

古代蝗灾


一、蝗虫的人工捕*法

1、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篝火诱*

蝗性向火,凡田中有蝗者,宜置干柴十余堆于田边空处。地上有蝗者,宜置干柴十余堆于所开坑处,俱俟太阳落山,天色暗透以后,以火烧柴,蝗即俱来扑火翅被火烧,不能飞起,顷刻可捉无数。——《治蝗全法》

古人对昆虫的趋光性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使用篝火诱*蝗虫就是对蝗虫趋光性的运用。当蝗灾泛滥的时候,人们白天做好准备工作,在晚上点燃篝火引诱蝗虫扑火,用这种方法来大规模*伤蝗虫非常高效。

在治蝗史上有着凸出贡献的唐朝宰相姚崇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治理蝗灾的,颇有成效。当时虽然连年蝗灾,但是在姚崇的治理下却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饥荒。在姚崇大规模开展灭蝗活动之时,“灾异天谴说”依旧盛行,人们认为蝗虫是上天派降下来惩罚世人的,不但不能驱赶,还要对其进行祭祀。姚崇则认为蝗虫是可以除尽的,以前之所以除不尽是因为人们没有全力应对。于是姚崇力排众议,亲自主持灭蝗事宜,并且取得了成功。

然而,姚崇最大的功绩不是*灭了几批蝗虫,而是证实了蝗灾可控可治,矫正了以往的错误观念,破除了封建迷信,树立了灭蝗的正确思想,为之后劳动人民开展灭蝗抗灾运动作了一个表率。

蝗虫怕露水吗,蝗虫需要呼吸空气吗(3)

唐朝宰相姚崇

2、开沟填埋

预掘长沟,广深各二尺,沟中相距丈许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众,不论老弱……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其后,蝻闻金声,努为跳跃……蝻虫惊入沟中……众各尽力,扫者自扫,扑者自扑,埋者自埋,至沟坑俱满而止。前村如此,后村复然……当净尽矣。——《农政全书》

开沟填埋的方法相传也是姚崇发明的,这种方法不像篝火诱*法只能晚上用,因此大大的增加了捕灭蝗虫的效率,被后世一直沿用和改进。后来人们在沟的两侧使用门板遮挡,门板和沟壑呈现“八”字形,这样可以让蝗虫只能向前跳入沟中而不能越过。并且利用“蝗性迎人”的特点。让幼童们在沟壑附近奔走,蝗虫向有人的地方扑来,于是就会掉入坑中。但是这种掩埋的方法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因为掩埋的蝗虫大部分都没有被打死,如果掩埋的不够深的话很容易会从浅土层爬出来,继续危害庄稼。

比如《晋书,刘聪载记》就曾记载:“河东大蝗,惟不食黍豆,靳准率部人收而埋之……后乃钻土飞出,复食黍豆。”

可见单纯地开沟填埋并不保险,因此后来人们将开沟填埋和篝火捕*综合起来一起使用。但凡开沟捕*蝗虫最后都要先以火焚烧再进行填埋,以绝后患。

蝗虫怕露水吗,蝗虫需要呼吸空气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