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沟捕*蝗虫
3、人力捕*
篝火诱*和开沟填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有效的组织,相比之下人工捕*要显得简单方便得多。一般人工捕捉的时间是在夜里、黎明和中午。因为在夜里可以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捕*,黎明的时候露水重,蝗虫不易飞起,而中午正是蝗虫雌雄配对的时候,这个时候蝗虫成双成对的在地上爬行,也是捕*的好时机。
由于我国古代经常蝗灾肆虐,对农作物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对捕*蝗虫的方法也多有研究,发明了许多人力捕*的方法:
- 鱼箔式:鱼箔又叫鱼帘子,是一种用竹片或木片编成用以拦围鱼群的渔具,靠近水的村庄一般都有,蝗灾来临的时候被用于捕*蝗虫。先用铁锹挖掘五寸的小沟,然后依照蝗虫群飞来的方向插下鱼箔,使其撞到鱼箔上然后掉入沟中。这种布围方法和渔民布围捕鱼大同小异,因此成为沿水村庄常用的灭蝗方法。
- 抄袋式:清晨的时候,蝗虫的翅膀占满了露水不容易起飞。此时村民们可以使用小鱼篓或者小口袋直接抄过去进行捕捉,非常简单和方便。
- 围扑飞蝗式:日出以后,蝗虫能够飞得很高,这个时候需要从四面支起网子轻轻的驱赶,将蝗虫驱赶到中间后就可以收网,虽然驱赶的过程中许多蝗虫会飞走逃脱,但是最终还是可以捕捉到大量的蝗虫。
事实上捕捉到的蝗虫并不是只有焚烧坑埋这一种处理办法,徐光启的《除蝗疏》、顾彦的《治蝗全法》中都建议提供食用。并且介绍了其烹饪方法:
蝗可和菜煮食,可晒作干虾食,食味同虾米,久储不坏。
当然,除了给人食用,蝗虫还可以喂鸡鸭、喂猪,而坑埋在田地里的蝗虫本身也可以作为肥料肥田,并不浪费。
人力捕*蝗虫
二、蝗灾的农业防治
1、掘除卵虫和消灭蝗虫的滋生地
蝗灾来临的时侯捕*成虫虽然颇有成效,但终究是属于被动防御。古人们为了消灭蝗灾也找到了主动出击的办法。
第一种预防方法就是掘除卵虫,蝗虫繁殖能力极强,但是在卵期却没有什么危害,为了防止结群千里的大蝗灾出现,掘除卵虫是十分必要的。
顾彦的《治蝗全法》记载:北方宜于春暖土脉松脆之时,携带锄把,四出巡视,凡见地主有无数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起处,并上年蝗集之所,其主中皆有遗子,应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烧之。
可见古代通过掘除卵虫来预防蝗灾已经融入到了农耕生活当中,成为了庄稼人春耕之前的一项准备工序。
第二种预防方法则是消灭蝗虫的滋生地,明朝的徐光启首先提出了“事先消弭之法”,也就是说要在蝗灾发生之前,毁坏蝗虫的生长环境。他认为湖水涨落幅度很大的“涸泽”是蝗虫的滋生地,要想消灭蝗灾,就要治理好这些湖泊。而顾彦在《治蝗全法》中更是将“绝蝗根”提高到了治理蝗灾的首要地位。并且指出了北方宜在冬季,南方宜在春季,将容易滋生蝗虫的杂草纵火烧去或者收割回家作为柴薪,这样就可以毁灭蝗虫滋生的场所。
掘除蝗虫的幼虫可以预防蝗灾
2、培训种植抗灾品种
古代虽然对蝗灾有一定的预防措施,但是蝗虫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古人的措施并不能完全避免灾害的发生。因此从种植的农作物本身出发进行防治也非常重要,其方法主要有三种:
- 其一、通过蝗虫的食性选择作物,将作物中的一部分改为蝗虫不吃的品种。《农政全书》上提到:蝗虫不吃绿豆、豌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蓣等作物,农家应该从这些品种中选择一些种植,以防蝗灾。
- 其二、使用化学方法处理蝗虫喜欢吃的农作物。比如《治蝗全法》中提到的:将一桶水中倒入麻油五六两,播洒于稻谷和小麦之上,蝗虫就不会啃食这些作物了。
- 其三、通过对种子进行特殊的防虫处理来防止蝗虫的啃食。这个方法最早见于《氾Fán胜之书》,书中认为使用马的骨头、蚕的粪便和附子混同种子一起搅拌可以预防蝗虫,这样的种子种植出来的作物蝗虫就不爱吃,这个方法也被后世所沿用。
通过对农作物本身采取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蝗灾所造成的损失,使得灾害肆虐的之后农民们不至于颗粒无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蝗作物
三、蝗虫的生物防治法。
1、保护害虫的天敌
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逐渐发现了一些蝗虫的天敌,为了更好的防治蝗灾,古人们自觉地开始保护这些生物。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了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礼记.月令》里禁止在早春时节探巢取卵,捕*幼鸟。后汉政权也曾经下诏,令民间禁止捕*鸟类,要利用它们捕食蝗虫。宋朝也曾经因为青蛙能捕食蝗虫而禁止民间捕*。由此可见,保护益鸟和益虫也是古代治蝗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