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朋友圈俏皮话说说,立春发朋友圈的温馨句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0-29 06:34:30

聊城杂技

立春朋友圈俏皮话说说,立春发朋友圈的温馨句子(1)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况。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就是著名杂技村。1993年文化部批准在聊城建立中国少儿杂技基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昌弦子戏

立春朋友圈俏皮话说说,立春发朋友圈的温馨句子(2)

弦子戏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以现东昌府区为中心,南至河南北部,西至河北邯郸,北至德州南部和东部,东至泰安,是很受群众欢迎的一个地方剧种,该剧行腔抑扬有序,平稳婉转,声腔俱佳,并且有它自己的很多曲牌、板式,能表演各种文武曲目。

东昌弦子戏在清代曾经名噪一时,官宦人家争相聘请庆寿诞、庆升迁;商贾庆开张、庆乔迁;新年伊始从正月十五一直唱到三月三,很是受到当时官府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清末民初,弦子戏更是红极一时,在戏剧苑中独树一帜,其他剧种改编借鉴弦子戏的曲牌、板式、行腔的情况屡见不鲜。

东昌弦子戏于咸丰年间传入原老堂邑县现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后石村一带,当时仅有二十几个人活动、演唱、演出,但深受群众欢迎,当时有句俗话:“宁可荒了地,不舍弦子戏”的说法,验证了当时人民群众对弦子戏的喜爱程度。该剧种表演所使用的相关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弦、红笛及打击乐器等。曲牌板式内容丰富,大约有一百二十个曲牌,通常使用的大致有:褚云飞、锁南枝、山坡羊、娃娃调、二板娃娃腔、桂枝香、朝天子等曲牌。剧目有:游西湖、战樊城、严查散、汉衫记、破洪洲、讨荆州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东昌弦子戏的演出队伍更加壮大,最多时曾经达到60余人。由于弦子戏这一剧种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因此在广大农村集镇还时有传唱。特别是近年来,弦子戏的演唱活动较之以前有所增多。弦子戏唱腔优美,老少咸宜,具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聊城婚嫁习俗

立春朋友圈俏皮话说说,立春发朋友圈的温馨句子(3)

结婚被人们誉为“小登科”,是人生中的大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不同的婚姻习俗。而地处黄河之畔的鲁西聊城,婚嫁风俗则别有风趣。

通 媒

通媒亦成为提媒。男女青年到了成年,由父母请媒人求亲。双方父母通过对男方(女方)的家庭、年龄、外貌、为人处事等情况进行了解后,认为“门当户对”,即可“允婚”——男女双方经过媒人的安排“见面”,让男女双方相互认识,相互介绍情况,联络感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机会增多,男女多自由恋爱,通过长时间的接触相互进行更层次的了解。

订 婚

订婚,也称为“换小字”,民间又叫“传柬”、“传帖”。传柬又分为“传小柬”和“传大柬”两个步骤,是旧时男女双方彻底落实婚姻的一种书面形式。

“传小柬”是男方请人用红纸将男方的求亲之意写成小柬,内容是男方的生辰八字。女方接到传柬后写允柬,内容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传小柬后,男方一般不准再悔婚,女方则可以对男方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如果不中意,允许悔婚,俗称“羞男不羞女”。女方的考察主要是男方的家产和男子的品行等(传小柬的风俗已经不见了)。

“传大柬”比较隆重,男方的家长择吉日携带礼品带儿子到女方家赴宴,名为“会亲酒”,也称“见大面”。此风俗在聊城城乡仍有流行。

看 日 子

看日子也称“选日子”。就是男方挑选结婚的日子,并提出结婚时结亲、迎亲人属相的忌讳。择定良辰吉日后,男方便通知女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成婚的日子一般不会改变。之后,女方开始整理嫁妆,男方则收拾新房,准备嫁娶,亲友们也开始送喜礼。

送 嫁 妆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服、家具以及其他用品。送嫁妆一般在结婚的前一天,20世纪90年代,聊城农村大部分在结婚当天的早晨送嫁妆。过去的嫁妆,一般全是女方准备,多是“两铺两盖(即两床褥子、两床被子)” 、桌椅(八仙桌或抽屉桌)、箱柜(板柜、立柜)、座钟、脸盆等。改革开放以来,嫁妆由女方自己操办的,也由男女双方共同操办的,并且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具到现代化的彩电、空调、摩托车、冰箱、洗衣机等。送嫁妆时,女方的嫁妆全部上锁,男方要设酒款待,并封谢礼。同时,新郎还要为送嫁妆的人亲自斟酒,并说些客气话,以便尽快拿到嫁妆钥匙。

迎 亲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头一天,男方帖喜联、挂喜幛,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 ”。一般当天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

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到女家迎娶。随着社会的进步,迎亲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用轿迎娶逐渐变为了马车、自行车、拖拉机、面包车,如今改成了轿车。但是不论是那种形式,有一种婚俗——“抱鸡”,一直没有变。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随迎新的人一同出发,前往送亲。迎亲时,男方则准备大红公鸡一只放在鸡笼里随迎亲队伍一起到女方家。女方出门时,则把母鸡、公鸡放在一个鸡笼里,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送到新郎家。这两只鸡不得*掉,故称“长命鸡”。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

拜 堂

结亲的队伍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听到号声,男方要立刻出去迎接。花轿或彩车来到男家的门口时,迎亲人要点燃绑在草束的鞭炮绕新娘所乘花轿或彩车一周,称之 “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新娘下轿或下车前,由两个姑娘或年轻的少妇揭开轿帘或车蒙布,在鼓乐及鞭炮声中扶新人下轿,脚踏红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举行拜天地之礼。

拜天地是婚姻告成的重要标志。天地桌设在堂屋(北屋)门前,桌上放升或斗(升、斗都是装粮食的木制器具),装满高粱,盖上红纸;桌上点上两支红蜡烛;斗或升中插上一杆秤,以及其他物品。新郎、新娘女东男西(即男左女右)站在桌前的红毯上,随着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的喊声,不断叩头。这时,鞭炮齐鸣,花纸、喜糖满天飞,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

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

闹 洞 房

在新婚的晚上,亲友们在新房里和新娘说笑逗乐。闹洞房是每个婚礼上少不了的环节。从新娘进门开始一直闹到新婚夜半。聊城俗有“进门三天无大小”的说法,什么人都可以闹洞房,但是闹洞房的主要还是晚辈,尤其是弟侄辈为甚,他们围绕着新娘索烟要糖,说些俏皮话,造成一个快乐的氛围。

喝交杯酒时的闹房,大家也一起逗新郎。闹洞房方式除了用言语表示外,还有“啃苹果”、“报户口”、“唱情歌”、“啃糖”等。新婚之夜,洞房之内的灯要长明不灭,新郎、新娘上床就寝时,与他们比较亲近的小叔、小侄们就在窗外悄悄的听房内的动静,谓之“听房”。新婚第一夜,有“新婚之夜不说话,将来孩子是哑巴”之类的说法。因此,新郎无话找话也要和新娘说上几句。新娘则起身开箱开柜,拿出点心和新郎共享。在外边听房的人,则从窗户外讨要点心,然后才各自散去。自此,新婚夫妇的洞房之夜才真正开始。

回 门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拜见长辈和亲友,此谓“回门” (俗说“接三天”)。新娘回门时,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亲自接送。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

会 亲 家

婚后,男女双方的父母相聚称之为会亲家。男方父母要将女方服务请到家中或饭店设宴招待。这时,男方的亲族大都参加。席间,新郎要在父亲的带领下向岳父母行礼,女子之父则举杯敬酒。言谈之时,双方父母大都谦虚地说些自己孩子年轻不会做饭、知识短之类的话,请对方多多教育、多多指教、多多谅解,其气氛相当融洽、热闹。

新时代,新风气。如今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简单办婚事、勤俭办婚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雕刻葫芦

立春朋友圈俏皮话说说,立春发朋友圈的温馨句子(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