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东和西
在西周时期,山东还不称作山东,而是九州之一的青州。那个时候,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一众亲属和将领分封到各地,治理一方,共同管理天下。
在青州的分封上,当年姜太公分到了齐地,周公旦在鲁地,两块封地以泰山为界,所以山东又名齐鲁大地。
而在齐鲁之地的西边,又有一处山川险要阻挡着封地的扩张,这便是太行山。于是便将太行山以西命名为山西,山的东边则称山东。
等到了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的秦人将崤山当作分界线,把崤山以西的地方称山西,亦指他们的秦国;将崤山以东称为山东,也泛指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在《战国策》中有记载: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此处所指的“山东”,就是崤山东边。
从战国到秦朝大一统,这一时期的山东地区范围很广阔,包含了临淄、胶东等分郡,但它的划分也比较模糊。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山东的划分才开始不断细化。
到元朝时,各地的划分开始使用行省制,又由于蒙古帝国的疆域辽阔,打理起来比较费神,所以他们干脆直接将山东和山西合并到了一个中书省里,结果就导致山东一带变得越发荒芜。
等到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置了“两京十三布政司”,又重新以太行山为界,将山东和山西拆分开来,建成山西布政司和山东布政司。从这时起,山东这个称谓便确定了下来。
山东省的确立在老朱的政策下,山东一带得到了新的发展,经济复苏了过来,并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到了清朝,满人皇帝又基本沿袭着明朝的区域管理制度,山东省就这样被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