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不少朋友把大寒看作是一年中的结尾。大寒过后迎来立春,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大寒节气在“四九”内,因此,提到大寒,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寒冷,这是没错的,根据数据统计,在南方地区,大寒是一年之后最冷的节气。
关于大寒,民间流传着不少谚语,有些谚语所表达的意思,能通过大寒当天的天气情况,预测来年是旱是涝?或者说通过大寒节气的天气,来预测来年降雨多不多。至于是否准确?有没有依据?下面通过具体谚语和大家详细说说。
- “大寒不下雪,大暑田开裂”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很好理解,如果大寒节气当天没有下雪的话,那么到了大暑节气期间,降雨就会少一些,田间的土壤由于干旱而开裂。
2022年大暑节气是7月23日,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此时是夏季作物需水的关键期,比如玉米进入拔节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田间干旱,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影响玉米拔节,后续的产量也会受影响。不仅是玉米,其他农作物也是如此,因此,按照这句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大寒节气不下雪预示着来年可能会干旱,是不好的情况。
- “大寒白雪定丰收,大寒无风伏干旱”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大寒节气下雪了,那么来年一定会丰收,后半句的意思,如果大寒节气当天没有刮风,那么来年三伏天内可能会出现干旱。
先说前半句,大寒下雪了,温度降低,能够降低田间虫卵和病菌的数量,等到返青以后,田间的病虫害相对少一些。同时,等降雪融化后,雪水也能为小麦的生长提供水分,尤其是相对干旱的地块。
再说后半句,大寒节气没有刮风,三伏天可能会干旱。三伏天期间,温度本来就高,田间土壤水分蒸发较快,如果无有效降雨,田间长时间处于干旱的情况下,又没有进行灌溉浇水,田间的农作物会因干旱而生长放缓,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死苗现象,造成减产或绝收。因此,单从这句谚语来说,大寒无风预示着来年干旱,是不好的寓意。
- “大寒不寒,清明泥潭”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大寒节气不寒冷的话,那么到了清明节期间,降雨较多,“泥潭”形容降雨多,如果持续时间长,并且降雨较大的情况下,局部地区还有可能出现涝害。
大寒作为最后一个节气,本来是一年之中寒冷的时候,如果不冷,那么到了清明节,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期,适当的降雨有利于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但是,如果长时间降雨,田间出现积水的情况下,就会延缓农作物播种和管理的时间。所以,单从这句谚语来看,大寒节气不冷,到了清明节期间降雨较多,有好也有坏。
- “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
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是说,如果大寒节气当天有南风,那么到了清明节期间,可能会有降雪出现,清明节部分地区的早稻已经种植出苗,此时出现下雪,会导致秧苗发生冻害。而从往年的经验来分析,清明节期间下雪的地方,主要还是在东北、内蒙等北部地区。
如果从好坏的角度来说,按照这句谚语的说法,大寒节气刮南方是不好的。如果从后续旱涝角度来说,有降雪就预示着雨水,说明不会很干旱,至于涝害,如果没有长时间的降雨,基本上也很难出现。
通过上述4句谚语可以看出,2022年是旱是涝,和大寒节气多种天气有关,包含了是否下雪、是否寒冷、是否刮风等因素,而如果从气象角度来分析,这些因素和旱涝之间,又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再仔细查看上述谚语,其中有部分所表达的含义是相反的,也就是说自相矛盾。
至于为何会出现矛盾的情况?其一,部分谚语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具备全国通用的条件,而矛盾的谚语,可能在局部地区都是正确的,但是,放在一起说,或者从全国范围内来说,都是不成立的。
其二,有些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可能在以前生活过程中,人们通过多年经验总结,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而现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变化也较大,以前的经验已经失去了意义,谚语也就不适合现在了。
综上所述,2022年是否会干旱?具体还要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如果会出现干旱,则需要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家对此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