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己思考,要做到深入理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事实”和“意见”。这也是会让人掉入的思考“陷阱”,因为一旦把“意见”当作“事实”,那么即便深入理解了,也可能会得出被误导的结论。
“事实”是以某种形式显示证据的事物,比如“地球是圆的”的证明就是地球的照片;
“意见“则是每个人思考后得到的不同想法,比如“地球比任何行星都要美”。
狩野未希假设了一个“开发英语CD”的办公室场景:
英语教育界名人A说“日本人只要提升听力能力,就能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 于是,公司的员工提出开发英语CD的产品。但专家说的是“事实”吗?
专家A提到的依据是这样的一个实验——1万名受试者在英语听力水平提高前后,分别接受托业考试,发现听力水平提升后,分数平均提高了30%。
稍微一对比就会发现,“听力能力提高的人,托业考试的分数也会上升”是事实,而“只要提升听力能力,就能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其实是名人A的个人意见。
所以,重要的不是“谁”说的意见,而是意见说了“什么”。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只要有坚实根据的意见,就是合理的。至于如何是否要采纳这些意见,就是下一步多角度思考要做的了。
2. 怎样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思考,顾名思义,就是跳出自己的思维逻辑,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同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立场,老板的立场、消费者的立场、老师的立场、家长的立场……每个人的感受、考虑和理由不同,自然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培养多角度思考的方法有很多,狩野未希提到了一种“一人辩证法”。实际操作方法也很简单:
(1)有“A”这种想法;
(2)拿出反对它的“非A”想法,与“A”对抗;
(3)产生“B”的新创意。
“非A”的任务就是反对A的一切观点,不过不论是“A”还是“非A”,都要有切实的理由来支持。
比如A认为,推出英文CD是一种新鲜的产品策略;非A则认为,其他公司已经出过英文CD产品,我们的产品和他们很难区分,所以不应该推出。
比如A可以是认为,学校社团应该取消入团测试,因为大家都能加入想进的社团;但是非A没有入团测试可能让一个有棒球天赋的同学进入了网球俱乐部,一直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运动。
这些理由可以一条条列下来,最后再重新审视这些或赞同或反对的观点,最重要的是那些能够引导我们看到事实支撑的理由。再次依据事实来判断观点的理由是否足够有力。
在批判性思维这一块,其实重要的是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凡事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
知识爆炸时代,
合作学习或许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就像前面说过的,知识爆炸的时代让我们生活在了知识的错觉中而不自知,独立思考也变得困难。但是,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该做的不是怎么脱离这个环境,而是如何利用好这个环境。
而这,也涉及到改变当下的学习方法。
知识的错觉,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分清自己已知的和未知的领域,也是因为我们把唾手可得的别人的知识当成了自己的知识。但这其实并不是坏事,在斯罗曼和费恩巴赫的设想中,这样联系紧密的知识共同体反而将助力个人的学习。
就像教育家杜威说的,教育的对象不是一个个独来独往的“人”,我们教的是一群依靠这个世界来学习,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保留信息的人。
教育研究员安·布朗曾进行过一个团队合作学习的实验。在实验中,一个班的小学生需要研究“动物的生活”这个话题,这个问题很大,孩子们谁也没必要自己全部研究完,而是被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聚焦于话题下的一个问题。
有的组研究动物的防御机制,有的组研究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或保护免受外界侵害的机制或生殖策略。每个小组都能自由地使用各种方式来学习自己的课题,包括请教老师、采访专家啊、查阅网络和图书资料等。每个小组都要尽力深入学习自己研究的内容。
而实验的重点在下一步——被称为“拼图法”的学习方式——孩子们被重新分组,这样一来,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来自不同的研究课题组,相当于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小小的“专家团”。
而第二步的任务则是设计一种未来的动物,被重新分组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小组里充分贡献自己熟悉的动物知识,最终完成了小组的任务。
安·布朗发现,参与拼图法的学生比之阅读相关资料而未涉及研究的学生对所学内容了解和掌握得更多,参与研究小组也让每个孩子得以分享见解并传递给其他人,以此来激发新想法。集体思考创造了一个更丰富得智力环境,让每个人得思维都可以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