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表示纺粘层(Spunbond),其纤维直径比较粗,主要作用是支撑整个无纺布结构,对阻隔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主要起到阻挡作用的是中间的M(Meltblown)层,其极细密且带静电的内层过滤布—熔喷无纺布。熔喷无纺布主要材质是聚丙烯,是一种超细静电纤维布,可以捕捉粉尘。含有肺炎病毒的飞沫靠近熔喷无纺布后,会被静电吸附在无纺布表面,无法透过。这就是这种材料隔绝病菌的原理。简单来说,口罩外层能防飞沫,中层过滤,内存吸湿。
不管是S,还是M,他们的主要材料都是聚丙烯,熔喷工艺、静电驻极工艺、静电驻极空气过滤材料等差别造成了他们过滤效率的差别,也造成了不同类型口罩的防护能力差异(这个涉及到化学课)。
那N95、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普通面口罩(包括棉质、纱质、防风保暖口罩,当然还有尿不湿……)他们之间又有啥区别呢?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口罩(尿不湿就算了……)
杯罩型口罩选手1:N95/KN95
由针刺棉、熔喷布、及无纺布组成,其熔喷布通常采用40克重甚至更高。N95分为蓝绿色生物防治口罩,和白色防尘、防雾霾口罩。针对病毒的通常选蓝绿色,实际上白色的防治效果也不错,价格贵还不好买。KN95的防病毒、细菌能力与N95差不多,两者差别在于,N95具有表面抗湿性,能防止液体渗透,可以用于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等可能液体喷溅的高危操作(而普通人是用不着的)。
他们凭啥能达到高细菌过滤率,从而成为抗病毒佼佼者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阻隔力量强,N95/KN95实际上就是用聚丙烯无纺布SMMMS制作成的能过滤95%微细颗粒、气溶胶的5层口罩。(比普通口罩多了两个的M层)
平面型口罩选手2: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
相对于上面的N95/KN95,医用口罩是SMS(纺粘无纺布/热轧无纺布 熔喷无纺布 纺粘无纺布)结构的3层结构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的细菌过滤效率同样是优秀的95%,但氯化钠气溶胶过滤效果是30%;而普通医用口罩对颗粒、细菌、气溶胶的过滤效率要求更低一些(没有具体的指标)。
选手3:普通面口罩(棉质/纱布/无纺布口罩)
这类口罩本身材质不够致密,无法起到阻挡病毒、细菌的作用,甚至连粉尘也不能完全阻挡。有人用玉米粉、炭粉做过实验,他们用口罩包裹吸尘口,对准玉米粉、炭粉距离0.5cm左右启动吸尘器,结果是:玉米粉能穿透普通棉口罩,炭粉能穿透纱布口罩、普通面口罩,不会穿透一次性医用口罩/PM2.5口罩。(实验来源于绍兴新闻)
因此,普通口罩对于比较大得粉尘、污染物还是具有一定防护能力,但对于小颗粒的粉尘、尘螨、微生物等就起不到防护作用了,对于防熟人、装酷倒还是挺有效的。
说好的保护皮肤,口罩为啥就变成了人人喊脱的皮肤毒瘤呢?1. 局部压迫:通常是N95/KN95,他们虽然防护力量杠杠的,但压迫也是杠杠的,这类口罩呈杯罩形或折叠形,具有一定硬度,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局部持续受压缺血而发生皮肤损伤,尤其是鼻梁、颧骨和耳部等皮肤较薄的部位。普通人由于戴口罩时间短,出现皮肤损伤可能性小,但对于医务人员等需长时间佩戴者,特别是鼻梁等局部长时间受压部位,很容易出现皮肤压力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