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相应的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古人认为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季节,阳光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由于热气蒸腾,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万物都开花结果了。人们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可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人们不要厌恶日光,而应适当接受阳光的煦照,使体内阳气正常散布。人们习惯在空调房间内吃着冷饮,这样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中医的季节调养自古便受到中医重视。
中医有古训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春夏气候炎热,反要养阳,秋冬气候寒冷反要养阴呢?春夏季节气温高,人们往往贪图凉快,喜欢吃冰喝凉,且在房间内吹空调,这样伤了脾胃,损伤了阳气。秋冬季气温低,助温食物吃得多,容易发生牙龈肿胀、口舌溃疡,所以应该注意养阴。
古代中医养生家孙思邈认为夏季养生最难,因为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肌腠,体内尤其是腹部阳气偏虚、阴气潜伏。在热浪滚滚的盛夏季节里,人们往往喜爱寒凉的环境和食物——吹空调和吃冷饮。但是如果稍不谨慎,过于寒凉则很易使体内的阳气更加虚损,而导致腹痛、泄泻等疾病。恰如养生歌诀中所言:“四时惟夏难养息,伏阴在内腹惧冷”。
古人将整个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和季夏。孟夏是公历5月,仲夏是公历6月,季夏是公历7月。《遵重八笺》曰:“季夏之月,发生重浊,主养四时,万物生荣。”季夏时阳气开始下降,湿气较盛,湿热交蒸,所以季夏是最闷热的时候,夏末初秋8~9月间也称长夏,我国南方此时湿热最盛,气候特点是高温、低压和高湿度。所以除了气候炎热,还有不当的饮食,如果酷爱冷饮会产生寒湿之邪,暑湿兼寒的病证。即所谓暑多挟湿,此时适当吃一些杨梅是合适的。
杨梅又称“珠红”。果实按色泽可分为红、白两种,尤以深红或紫红为佳。杨梅汁液丰富,入口酸甜可口,于6~7月成熟。杨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果糖、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和乳酸等,杨梅叶中含有挥发性油和鞣质酸。杨梅性温,味甘酸。具有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止吐止痢功用。适用于津少口渴、食积腹胀、吐泻、腹痛、痢疾之人。
《本草纲目》曰:“杨梅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溃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有人以为杨梅味酸,吃了会胃痛,其实它属碱性食物,有助于平抑肝火,润肝脏,又助脾胃消化。它含有较多枸橼酸有利于驱除血管老化物质。它还含有维生素B17,可以抗癌。
人们常以50~60度白酒浸泡杨梅,加入适量佛手片,泡后15天即可食取。腹胀腹痛,或非细菌性腹泻均可食用。每次3只,每日2~3次。但要注意,杨梅性温,味酸,不宜多食。多食令人发热、发疮,孕妇及大便秘结者免食。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钱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