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吃饭一定要用公筷吗,家里人就餐有必要使用公筷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1 05:07:30

家人、亲戚朋友坐在一桌吃饭时,大家的筷子、勺子会因为夹取同一道菜,而相互碰撞或接触食物,这样就可能使食物接触到某些人的唾液,再进入其他人体内。如果其中一个人体内含有细菌病毒,那么便给细菌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极好的机会,特别是幽门螺杆菌。

家里吃饭一定要用公筷吗,家里人就餐有必要使用公筷吗(1)

彭铁立在义诊现场接受患者咨询。刘秋宜 摄

幽门螺杆菌有个明显传播特点,一家人中极少会出现只有一人感染,大部分都是“连锅端”的现象。清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彭铁立介绍,聚餐应用公筷,能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避免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病和胃癌。

“幽菌”伤害大,1%感染者会发展至胃癌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寄生在人体消化道中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呈螺旋或S形,因此被称为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中很常见,它可以通过粪-口、口-口、胃-口三种途径传播,但多数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常常是体检时才查出,或发展成胃病就医才发现。

而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以滞留在牙菌斑中,然后通过唾液、呕吐物来进行口-口传播,而合餐制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则为胃癌等可通过口-口传播的疾病,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

彭铁立表示,幽门螺杆菌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可影响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也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但市民也无需谈“幽”色变,彭铁立表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一定会患胃癌,只有1%左右的感染人群最终会发展成胃癌。”

感染幽门螺杆菌首先会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其中七成人群是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进而演变为萎缩性胃炎。在此基础上,少数人会出现肠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最终可能会发展成胃癌。“市民应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警惕发展成胃癌的风险。”彭铁立表示,虽然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仅为0.5%-1%,但对于幽门螺杆菌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

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菌治疗。彭铁立指出,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同时伴有消化性溃疡,或患有胃黏膜相关性的淋巴瘤,必须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幽菌”从口入,使用公筷防止交叉感染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的调查表明,在中国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约为55%,几乎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这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共用餐具、不用公筷、经口喂食、亲吻等,都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

彭铁立提醒,老一辈在给婴幼儿喂食时,喜欢先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孩子,或在喂食前先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用同一套餐具吃饭,这些都是不良习惯,很可能将幽门螺杆菌通过唾液传染给孩子。

目前,很多单位已经将幽门螺杆菌检测纳入体检项目。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侵入性检查,即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进行检测;另一类是非侵入性的无创检查,包括呼吸试验、粪便检测、血液抗体检测等。

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无创检查中,碳13、碳14尿素呼气试验法最常见,吹口气就能完成。这种检测无痛苦、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高,是最快速、有效的筛查方法。

如何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彭铁立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筷公勺,形成分餐制。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吃熟食、避免口对口为孩子喂食,这些都有利于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与之相对,“分餐”是把菜肴等量分配到各自的餐具中,供每一位就餐者独自享用,具有卫生、互不传染等优点。同时,使用公筷,也可以避免浪费,很多人在聚餐的时候,怕吃不够,所以就会点很多菜,但是最后又吃不完,可是菜被每个人夹来夹去的,打包的话总感觉怪怪的,所以这时如果是使用公筷公勺,因为菜肴没有被各种唾液所污染,就餐者可以放心打包未吃完的剩菜,从而避免了浪费。

【记者】刘秋宜

【通讯员】彭可明

【作者】 刘秋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