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搞不懂,为啥没结婚的会被人叫做剩男剩女,是媒体的过度解答,还是有些人在灌输婚姻焦虑,让原本健康的婚姻变成了一场场没有底线的交易,两个人结婚的基础一定是要基于好感成于物质的,而不是基于物质成于感情的,最终白头偕老的婚姻一定是先有感情作为基础的真实婚姻,古人说“宁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你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宁可男大七
婚姻其实一直都是不易的,有些人的婚姻走的稳当一些,有的人的婚姻走的坎坷一些,总的来说,婚姻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的维护,才能有白头偕老那样的美好生活,不是简单的相爱就能得到的,中间要走的路是非常坎坷和不易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明三十岁是个成家立业的好年龄,古代社会对于男子的要求是保家卫国,而且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才会有男子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这也是儒家对于男子的整体约束。
男子修身就是让自己有本事,然后才能做到齐家,最后能不能做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那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盛纮的妻子是王若弗,是宰辅之家的小女儿,算是非常有权势的人家了,当时的盛家老太太一直紧盯着他,直到他考取了进士,才去王家求娶自己的妻子,这或许是古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个事情。
很多人觉得古代人结婚早,或许那是普通人家,很多读书人为了能找一个相对更好的妻子,就会在自己的前半生非常的努力向前,像晏殊那样年少成名的人相对较少,而普遍大家的功成名就大概就是三十岁左右,这样能相对娶到比较符合自己预期的理想妻子,男子结婚的年龄也普遍比女子大。
古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男子结婚晚,和现代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结婚时很可能已经有孩子了,而娶回家的结发妻子,是这些庶出子女的母亲,这些古代的礼法规定,那些孩子理论上都是这个家的下人,只有嫡子才是这个家家产的合法继承人,那种“男大七”的说法或许是古代一种较为正常的现象罢了。
不可女大一
都说女子是心细如发的,因此在古代才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事情,女子那缜密的心思,可以将家里内部管理得井井有条,让这个家成为一个蒸蒸日上的家族,毕竟自己嫁过来就是家族命运的共同体,没有不努力的道理。
然而古代婚姻和现代婚姻完全不一样,古代的许多时候,男子是二十岁行冠礼算成人,女子是十五岁行及笄之礼算成人,总之要结婚,都得在成年之后,虽然有些时期人们的结婚年龄会暂时降低,但是总体来说都是男的相对大一些。
因为古代的医疗条件相对比较差,女的结婚普遍比较早,在适婚年龄的时候就已经嫁人了,不像男子,很多要先拼事业,再娶求取一个合自己心意的女子,因此基本上那些大族之家的男女婚姻,都是男的比女的大几岁。
而且女的普遍比男的心理成熟要早些,如果娶个比自己大一岁的媳妇,家里家外都是女的说了算,这个男的还怎么在外拼搏,如果男的不努力搞好自己的事业,又怎么能和女的一起更好的生活呢?站在古人的角度来看,女大一的话,对于两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毕竟男的以事业为主,古代女子在选择夫婿的时候,肯定也不想找个个人能力很差的,这是社会的现实罢了。
结语
在现代社会,大家结婚都已经普遍比较晚了,很多时候都是现实的原因,有些因为物质,有些因为口才,有些因为长相,总的来说,男的结婚较晚,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情况,男性为了找到更符合自己的预期的另一半,努力奋斗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现代人结婚,年龄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女性找比自己小几岁的,也有很多,这是自由的选择权利,当然了,为了让婚姻更加美满,婚后还是需要共同努力的,为了白头偕老的心中憧憬,做好自己,向着幸福和美好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