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晓
- 秦之前,关于君王的女儿们的称谓及分封制度,语焉不详。
- 周朝礼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周王室以姬为姓,因此他们的女儿,就统称为王姬。
-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主“这一称谓才开始出现。这种称谓的来历,与婚嫁有关。
- 每一个小女儿,都会梦想着在出嫁那一天,由自己父亲牵着自己的手,将自己亲自交到新郎的手里。但周天子因身份特殊,无法亲自送嫁女儿,主持婚礼。于是就会请同姓同宗中,地位最高的”公“来主持婚礼,于是,周天子的女儿们,就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公主。
- 再后来,诸侯的女儿也开始称”公主“,比如《史记》《吴起列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就是说,公叔当了相国后,娶了魏侯的女儿做老婆。
- 西汉时期,皇帝和王侯的女儿们,其册封、晋封,开始有了一定的制度和仪轨。皇帝的女儿和王侯的女儿,在称谓和等级上有了明显的区别。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诸侯的女儿称为”翁主“。
- ”翁主“的来源,因其父(也就是”翁“)为其主持婚礼之意。到了东汉时期,皇帝和诸侯的女儿仍然统称为”公主“,但在等级上却有明显区别,皇帝的女儿为”县公主“(也有的是“郡公主”的,等级稍次于“县公主”),诸侯的女儿们则称为”乡公主“、”亭公主“。
- 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例外和特例,皇帝出于政权的需要,或者为了稳固边防,会将一些宗室女,甚至是宫中的宫女,加封为公主,并以公主的身份和礼制,嫁给地方诸侯,或出嫁和亲。如汉朝历史上有名的两位和亲公主,一个刘细君,一个刘解忧,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刘细君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解忧是楚王刘戊的孙女。两人都同嫁乌孙国,所不同的是,刘细君死在了乌孙,刘解忧五十年后得以重归故里。
- 曹魏时期,由于国家动荡,政权纷争更迭较为频繁。导致各割据政权对公主的称谓及等级略有不同。但大体仍遵行及延用汉制。
- 西晋东晋时期,皇女多为郡公主,王女多为县公主,南北朝时期,皇女仍为郡公主,王女则细分为更多等级,有郡公主、县公主、乡公主之称。
- 隋朝,大体仍沿用晋朝以来的等级及分封制度。
- 唐朝,“公主”专指皇帝之女,郡主专指太子之女,王女只能称为县主。
- 这中间仍然是有例外的,为国和亲的女子,即便只是宗族之女,也冠以“公主”之名。堂堂大唐帝国,一有事就派女子和亲,前后共有二十多位公主远嫁异邦,这中间,真正是皇帝女儿身份的,只有三位,一位是唐肃宗李享的女儿宁国公主,一位是唐德宗李适的女儿咸安公主,一位是唐穆宗女儿太和公主,其它均为宗室女。著名的文成公主也是宗室女,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公主,嫁与吐蕃松赞干布。
- 宋朝:皇帝女儿为公主,皇太子女儿为郡主,亲王女儿为县主,中间虽有一些小小的改动,但大体与唐朝相差不大。
- 与宋朝同时并存的金朝,亲王之女为县主,但如果称县公主,就违例了。
- 元朝没那么多讲究,不管是皇帝之女,亲王之女,统统称为公主。
- 到了明朝。皇帝之女为公主,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之女为县主。但其孙女、曾孙女不得称县主,只能称郡君、县君、乡君等。
- 清朝是等级制度最为严格的一个王朝。清朝入关前,皇女与宗室女均称为格格(满语“小姐”之意),自皇太极始,皇女为公主。但即便是公主,也分三六九等的。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固伦为满语“至尊”之意),嫔妃之女为和硕公主(和硕为满语“一方”之意)。宗室女称为“格格”,分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五个等级。五级之外统称为“宗女”
- 这中间也仍有特例的,比如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的是惇妃的女儿,但却被封为固伦公主。相反,其孝仪皇后所生之女,反而只封了一个和硕公主。个中复杂,牵扯面较广,无法一一说之。
-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位公主,荣寿固伦公主。本为恭亲王奕訢之长女,咸丰11年,被特旨为固伦公主。因皇后之女才能称为固伦公主,所以恭亲王极力请辞,后被改诏荣寿公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以示恩宠,又晋封为荣寿固伦公主。荣寿固伦公主以亲王之女身份,被封为固伦公主,一方面是因其父的身份特殊,另一方面也与自身出众的才干和与慈禧的宠爱有关。这位荣寿固伦公主,亦是《清史稿》中最后一位公主。
- 公主名字来历,有三种,一种以国命名,比如那位出嫁和亲的宁国公主;一种以郡县命名,如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也有以美好及平安喜乐之意命名的,比如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
- 中国古代的公主分封制度和称谓的形成和变化,有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松到严的过程。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男权社会,就算贵为公主,也只能是这个男权社会的附庸。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他们延续了数千年,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故事和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