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刘洋舱内服气密性检查。孔方舟 摄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飞往太空,任务期间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作为乘组的一员,在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是年6月28日6时许,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刘洋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没想到,这“不久的将来”一过就是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刘洋迅速清空成绩,从零开始,重新以一名高中生的拼搏劲头对待每门课程,将每次模拟训练当成实战,一步一个脚印前进。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头盔面窗,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让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一阵恶心涌上喉咙,又被她强咽下去。到了工作间隙,刘洋“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捕捉到了异常,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140左右。
2022年3月11日,刘洋进行水下训练。孔方舟 摄
刘洋拒绝了医生和试验指挥让她上岸休息的建议。水下服寿命有限,用一次少一次,她不愿因为个人原因终止整场试验造成人力物力损失。她操作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咬牙挺过了试验,感觉像熬过了一个世纪。
此后的水下训练愈发繁重,时长和强度越来越大。刘洋总结了一个方法:需要用眼时就排除干扰,紧盯目标;不需要时就抓紧闭眼缓一缓。慢慢的,她逼迫自己逐渐适应了训练环境。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完成第一次水下试验后,刘洋整个人都虚脱了,手连拳头都握不住。她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便暗自加码。每次体训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师兄们开玩笑:“你再练就超过我们男人了。”
与神舟九号任务相比,神舟十四号任务“一舱变三舱”,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呈几何级增长,舱内设备、管路连接、出舱活动、机械臂、科学研究等等,内容庞大复杂。从早到晚,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离执行任务还剩2个月时,刘洋的鼻窦炎犯了,每天一早去输液,晚上训练完再去输液,训练时手上还留着打吊瓶的滞留针。
再次出征太空,刘洋充满期待。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她的幸运来自于伟大的时代,更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奋力前行。
蔡旭哲:等待12年,带着梦想出发
为了这一天,蔡旭哲已经等待了12年。
蔡旭哲的航天梦想,是被航天英雄杨利伟点燃的。
2022年05月12日,蔡旭哲在试验舱内。徐部 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当时已是空军飞行员的蔡旭哲坐在电视前大为折服,同时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深深吸引。他向往飞得更高。
当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蔡旭哲团里,他正好在外执行任务,返回部队时报名时间即将截止。他赶紧报名,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2010年 5月5日,蔡旭哲和6名战友,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面对党旗和军旗,每一句誓词都是蔡旭哲对党和国家的心声。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飞向太空。
曾经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来到航天员大队后,看着战友们陆续飞天,他心中颇有遗憾。他太渴望飞行了。他知道,只能更加努力地训练,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2019年12月,蔡旭哲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2020年5月13日,蔡旭哲进行离心机训练。孔方舟 摄
“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他在任务见面会上说,“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
来源: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