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令人持璧归中归的意思,城入赵而璧留秦的而的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10 09:06:16

故令人持璧归中归的意思,城入赵而璧留秦的而的意思(1)

一、 原文整体感知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拭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浚去位,汤思退用事,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纵兵入淮甸,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辄称兵。时浚已没,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栻曰:“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边屯,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拭命斩之以徇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拭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张栻传》)

二、 实词挖空训练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聪慧;悟性强)夙成(早成;早熟),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获得封赏或免罪)补官,辟(征召)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针对客观情势处理事物的方针、办法等)文字,除(任命;授职)直秘阁。浚起谪籍(古代登记谪降者的册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拭时以少年内赞(帮助;辅助)密谋,外参庶务(各种政务;各种事务),其所综画(全面筹划),幕府诸人皆自以为(认为)不及(不如;比不上)也。间(偶尔;间或)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借指国家)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比喻极其艰难困苦),惕然(警觉省悟)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更加)加省察,而稽古(研习古事)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稍;略微)息(止息;停止),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革除;除掉)矣。”孝宗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适逢;恰巧;正赶上)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然(扰乱;动荡不安),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不过;只是)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停止),而经用(经常用度,文中指经费)有阙(通“缺”,缺口),不过巧为名色(名目;名称)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惊惧四顾的样子)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利用别人做某种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发运使以病(使动用法,使……困苦不堪)吾民也。”旋(随即;不久)阅其实(查对;核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拟写奏章)极谏其不可,旦(早晨)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羞愧愤恨)不堪。栻复奏:“文武诚(实在;确实)不可偏,然今欲右武(崇尚武功)以均二柄(文武两种权力),而所用乃(竟然;却)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中止)。然宰相实阴(暗地里;偷偷地)附说,明年出(离京为官;外放;外迁)栻知袁州,申(重申;重复)说前命,中外(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喧哗,说竟(最终)以谪死。浚去位(离开官位;卸职),汤思退用事(当权;执政),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利用机会;趁空子)纵兵入淮甸,庙堂(借指朝廷)犹主和议,至敕(告诫;告谕)诸将无得辄(马上)称兵(举兵;即动用武力,发动战争)。时浚已没,栻营葬(办理丧事)甫(刚;刚刚)毕,即拜疏(上奏章)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图谋;谋取),栻曰:“臣窃(私下里;私自;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辞)见比年(近年)诸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放诞傲慢;傲慢放肆)。正使(纵使;即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边民)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靠近;迫近)边屯,栻以礼遇(对待;招待)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鼓动)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全;都)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拭命斩之以徇(巡行示众)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

栻为人表里洞然(心地坦白;磊落)勇于从义(趋就正义)无毫发滞吝(迟疑)每进对(进谒并答对,即入朝论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君主)意悦辄有所随顺(依顺;依从)。病且(将要;将近)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拭有公辅(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三、 重点实词积累

1. 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名>中间;期间。《出师表》:“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名>间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③<动>间隔;隔离。《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④<动>离间。《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⑤<动>参与;介入。《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⑥<名>一会儿;片刻。《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⑦<副>间断的;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⑧<名>间道;偏僻的小路。《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 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名>路;道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名>方法;策略。《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③<名>志趣。《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④<名>道理;规律。《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

⑧<名>风尚。《师说》:“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3. 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

①<动>谋划。《屈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动>图谋;谋取。《论积贮疏》:“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③<动>贪图。《群英会蒋干中计》:“某等降曹非图仁禄,迫于势耳。”

④<动>考虑。《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⑤<动>料想。《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⑥<名>图画。《游黄山记》:“下瞰峭壁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⑦<名>地图。《荆轲刺秦王》:“图穷比首见。”

四、 实战训练

¨ 题组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B.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C.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D.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

【答案】C

【解析】“表里洞然”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悦”意思是“高兴”,此处说的是“人主”高兴,如把“悦”放在下一句开头,主语就变成“张栻”,这与语义不合,排除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社:宗庙与社稷。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祖的专用庙宇;社稷即土神和谷神。

B.发运使: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宋代废节度使,改发运使,实际权力缩小。

C.近习:也作“近幸”,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文中张栻对近幸执政表示不满。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后文“宣”为褒谥。

【答案】B

【解析】B项,“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错误,宋代发运使是国家财计系统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事关京师供给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从下文可知,名义上管理均输,实际上往往掠夺州县的资财赋税;但并非“集地方军政大权”,不涉及军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栻出生名门,早入仕途,长于内外事务,兼备文才武略,故而深得皇帝信任。进言得到赞许,从那时起君臣之间就形成了默契。

B.张栻仗义执言,直陈时弊,揭穿了史正志以地方名义征敛钱财,引发*乱的不法之事。后经皇上查实,果不其然,就制止了此事。

C.张栻敢于直谏,不畏权贵,对朝臣任免敢于极力反对,并当面指斥宰相;因所言合乎情理,故而能得到皇帝信任并最终达成目的。

D.张栻为人坦荡,光明磊落,心系朝廷,病重时都不愿苟且;最后英年早逝,赢得各方悲悼,尤其是江陵、静江的百姓,尤为哀痛。

【答案】B

【解析】B项,“以地方名义”原文无据,从文中看,是以朝廷(中央)名义向州郡征敛;“制止了此事”错误,由原文“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可知,结果是罢免了史正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2)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

【答案】(1)对内协助(参与)秘密谋划,对外参与诸多事务,他的综合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2)皇帝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陷入困苦啊!”

【解析】(1)得分点:“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赞”,协助;“参”,参与;“综画”,综合谋划;“以为”,认为;“不及”,比不上。

(2)得分点:“矍然”,惊愕的样子;“是”,这;“假”,借助;“病”,使动用法,使……陷入困苦。

5.作为儒家学者,张栻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作为政府官员,他又是如何践行的(举一例说明)?

【答案】张栻认为,义行是合乎本心而应该做的,是为天理;逐利是为有所图而去做的,是为人欲。做人首先要明辨义利,重义轻利。比如,劝谏皇上废止发运使的间接征敛,是合乎良心的、应该为百姓代言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企图。

【解析】首先分析张栻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关系的内容。如最后一段“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意思是“治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为了有所图谋才去做的。为了有所图谋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从中可以看出张栻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然后结合张栻的所为概括他践行这一理念的做法。如第二段发运使史正志以管理均输为名来掠夺州县的资财赋税,张栻认为“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之后皇帝“如栻言,即诏罢之”,他的这一做法是合乎良心的,是为百姓发声,不是个人所图。

¨ 题组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B.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C.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D.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答案】B

【解析】“横山”是“买马”的方位,必须要连在一起,即必须在“买马横山”后断开,排除A;“告病”的主语是“边氓”,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项;“争”修饰“以善马至”这一行为,而且“善马”意思“好马”,“善”修饰“马”,不能断开,排除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是指宋朝朝廷。

B.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等。

C.赐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事迹来进行褒贬评定,并给予称号。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在主要祭祀对象外设置关联密切的次要祭祀对象。

【答案】B

【解析】B项,“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说法错误,应该是“主管全国文职官员”。因为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的是“兵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栻聪颖早成,深受时人赏识。老师胡宏称赞他是圣贤的传人,张浚的部下认可他的谋划能力,孝宗也十分欣赏他的言论。

B.张栻立场鲜明,又能审时度势。金兵入侵淮甸时,他反对和议;宰相认为敌势衰弱可进攻时,他又分析形势认为并非良机。

C.张栻扫除积弊,治事赏罚分明。他革除买马一事存在的弊端;又礼待诸将加恤士兵,补官有功之人,同时斩*北方的逃奴。

D.张栻崇尚道义,赢得传世口碑。他勇于从义,去世前还劝谏皇上要秉持公理;生前深受当世赞颂,死后也为后世纪念景仰。

【答案】C

【解析】C项,“斩*北方的逃奴”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而缚其亡奴归之”可知,是把这个北方的逃奴放还了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

(2)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

【答案】(1)我私下看见连年各道多有水灾旱灾,民众贫穷一天比一天严重,然而国家军力疲弱财力匮乏,官吏放诞散漫。

(2)学习没有比义利的辨别更优先的。义就是(遵循)本心(去做)当做的事,而不是刻意地去做事。

【解析】(1)采分点:“窃”,私下;“比年”,近年;“诞谩”,放诞散漫,各1分,句意2分。

(2)采分点:“莫先于……”,固定句式,没有比……更重要的;“辨”,辨别,区分;“有为”,有所为,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聪颖早成,他的长师是胡宏,称赞他:“孔门的学说有继承的人了。” 张栻凭借父荫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其遭遇贬官的父亲张浚被起用,都督军事,幕僚都是当时的人才。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偶尔向皇帝禀奏军事,于是他进言曰:“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我认为这种心思的萌发,就是因为天理的存在。希望陛下更进一步内省俯察,研习古事,亲近贤人来自相辅助,不要使它稍有止息,那么当今的功业一定能够成就,而因循守旧的弊端就可以革除了。”孝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于是就定下了君臣关系之宜。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动。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信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起武臣的愤怒。”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内外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张浚离职后,汤思退被任用为朝廷主事,于是倡导罢兵讲和的方略。金人抓住机会纵容金兵入淮甸,整个朝廷还是主倡和议,而且约束诸将不得自主带兵抵抗。当时张浚已死了,张栻刚刚安埋父亲完毕,就向皇帝拜疏道:坚决不主张向金兵言和。奏疏交上去后,不被禀报给皇帝。过了很久,刘珙把张栻推荐给皇上。第二年,他被召为吏部侍郎。当时宰方认为敌方势力衰弱,正可一举剿灭。张栻认为:“我私下认为今年水旱多于往年,百姓生计是越发窘困,同时国家兵士弱小,财务匮乏,官吏傲慢放肆。即使对方的确可以剿灭,但我认为我方的实力不能够完全征服对方。”皇上听说了这件事后默然不应。张栻主持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当时朝廷在横山买马,年复一年,造成很多弊端。边境百姓不堪其累,纷纷告急。而且所要的马只,并不按时到。张栻权衡了这件事的利弊,上奏要改革这种情况。众蛮夷之人,听说后,都感到高兴,争先恐后地把马只送来。张栻后来改任江陵府,安抚本路。该郡濒临边屯,张栻对待各位属下都能以礼对待,深得他们的欢心,同时对士兵也非常体恤,用忠义来鼓励他们,凡是立功了就加官,士兵都受到感动。并淮这个地方的奸民出塞成为盗贼的人,被捕获了数人,有一个北方籍的逃亡奴仆亦在盗贼中。张拭下令将贼寇斩首并在边境示众,却将流亡的奴仆放还。淳祐初年,皇帝征诏张栻跟从祭祀孔子庙。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勇毅,讲究道义。没有一丝的迟疑。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临死前,还亲手写奏疏,力劝皇上亲君子远小人,要信任忠诚,远离奸邪之人。天下的百姓都对他的忠义行为广为传诵。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