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每一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组成。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分阴阳,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作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乾”、“坤”两卦虽然也都是六个爻,但却各有七个“爻辞”(乾卦的“用九”和坤卦的“用六”,没有“爻位”,却有“爻辞”),三百八十六(384 2)个“爻辞”;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关于《经》这一部分的著作者,我们普遍都认为是周文王姬昌,其实,除了姬昌之外,还有他的一个儿子——姬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因为那三百八十六个“爻辞”,正是出于周公之手。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a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古代人把这十篇“传”叫作“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是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关于“十翼”,据说是出自孔老夫子之手,不过,经由一些专家学者们考证,“十翼”的作者其实并非孔子,但是到底是谁,目前尚未有定论。
《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文言》则对乾、坤两卦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系辞》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系辞》是易传十篇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的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文中看不到的思想。《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
《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杂卦》则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排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与《杂卦》研究的角度不同,《序卦传》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小白学到的:周易的组成、卦的组成,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思路
卦与《彖》、《象》、《文言》、《说卦》、《序卦传》结合学习,最后学习《系辞》、《杂卦》
小白的问题:
1、为什么用六个爻来推演?
2、卦为什么是从下往上排?
3、乾坤两卦为什么会多两个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