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官的自称,古代去外地当官的称呼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11 10:21:33

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并非是自夸之词。我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远古,《史记》就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到西周时期,周公姬旦总结和发展了远古和殷商的礼乐文化,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周礼,用来以礼治国,教化臣民。

古代当官的自称,古代去外地当官的称呼(1)

也正是因为周礼中规定了严格的尊卑礼仪,所以在君与臣之间则更需要注重敬与谦。古代的官员大多自称为“臣”,臣字的历史非常古老,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而其本来所代指的,是身份低微之人,直到秦朝都还用“男曰臣,女曰妾”来形容贫贱之人。

但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后,“臣”又成为了官吏在君王面前的一种谦称。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谦逊之词来感激先王的知遇之恩。而皇帝则一般称呼大臣为“卿”,这是先秦时期对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尊称。所以“臣”和“卿”,前者为自谦之词,后者为尊敬之语,这也是古代君臣良好关系的一种体现。

古代当官的自称,古代去外地当官的称呼(2)

但是很多人也会发现,到了清朝,官吏自称为臣的现象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很多清代的历史文献中,包括一些清宫剧,都可以看到很多清朝官员都常常自称为“奴才”。其实这并不是官吏对皇帝的一种特意的献媚取宠,而是清朝一种风气。

古代当官的自称,古代去外地当官的称呼(3)

在满清入关之前,还保留着典型的奴隶社会风气,礼教未开。旗人觐见“主子”的时候,都会自称为“奴才”,来表示臣属和服从的关系。到了清朝建立后,满族大臣依旧保持着这种民俗习惯,对皇帝自称为奴才。

而在汉臣方面,则分成了两派。一派讲究“随俗”,学起满臣那套,也自称“奴才”。另一些骨子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文人,则坚守着“微臣”的自称。所以在清朝建立的初期,无论是朝堂还是平时的奏章,官吏的自称都非常混乱,什么叫法都有。

古代当官的自称,古代去外地当官的称呼(4)

到了雍正时期,清朝才统一规定大臣都需以臣自称。但事实上满臣并未受到任何的限制,依旧自称奴才,而汉臣的境遇则完全不同。江南提督高其位曾在奏章中自称奴才,被批阅的雍正用笔改为了臣。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乾隆38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同上一份奏章,署名为“奴才天保、马人龙”。结果马人龙被乾隆痛斥一番,认为其冒用奴才一称。

古代当官的自称,古代去外地当官的称呼(5)

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别对待,在无形中给清朝的官吏灌输了一种思想。奴才是满臣的亲近之称,是一种荣耀,而汉臣是没有资格使用的。所以在很多电视剧你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满洲正红旗出身的和珅自称为奴才,而纪晓岚则自称为臣。这不是纪晓岚有多清高,和珅多谄媚,而是作为汉臣的纪晓岚并没有资格自称为奴才。

古代当官的自称,古代去外地当官的称呼(6)

可能现在的人看来,奴才是贬义之词,是卑贱的象征。但对于在清朝为官的汉臣来说,不能自称奴才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毕竟这并不只是称呼的区别,更深层次的,是清朝难以调和的矛盾,汉臣难被重用的事实。直到清朝末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被慈禧重用,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这种局面才真正得到改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