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梅花在冰中孕蕾,雪中绽放,传递春天的讯息。元代杨维帧的《道梅之气节》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因为“梅”字是木为春,《说文解字》释“每”,则为草叶茂盛,由此可理解,梅开意味着穿雪春回。中国人自古就对梅有着深厚的情感,梅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原产植物,遍及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的各个角落,梅花精神象征着高洁、坚毅的品格和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植于亿万人民的心中。
傲雪绽放的梅花
梅花原产中国,位居我国十大名花之首,有“花魁”之美誉。梅花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引种与应用历史,既可观花又可食果。说到梅,人们很容易想到梅花的香、梅花的傲雪开放,“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
但其实在南北朝之前,梅并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重要的酸味调味品。《尚书·说命下》中说道:“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古人视作美味的羹汤,要靠盐和梅子来调味。在醋发明以前,梅子是用来做酸味的调味品。1959年在江苏吴江梅堰袁家埭,新石器时代后期村落遗址中发现5000年前的梅核;1975年,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子已经是中国人的食物了。
江苏吴江县梅堰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梅核(距今约5200年)
赏梅兴起始于汉朝,远远晚于食用梅果。《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这记载的恐怕是梅花最早的园林应用。南北朝时,赏梅之风盛行,梅才“始以花闻天下”(《和梅诗序》宋代杨万里)。在254000余首全宋诗中,咏梅诗4700首,全宋词及补辑20400余首中,咏花词2200余首,其中咏梅词1200余首。可见,唐宋时期的文人对梅花地痴迷。宋、元时期,除梅花诗词外,关于梅花的书画作品纷纷问世。宋代范成大的《梅谱》,记录了江梅型、宫粉型、朱砂型、玉碟型、黄香型等梅花品种12个,并且介绍了其繁殖栽培的方法等,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艺梅专著。元代王冕《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是传诵至今。
《墨梅图》(元·王冕) 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是梅花的起源中心和栽培中心,也是变异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说到梅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以陈俊愉院士为首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梅花研究团队,三代人以“千方百计、百折不挠”的梅花精神,薪火相传七十载,摸清梅花种质资源和品种家底,创立梅花品种二元分类法。根据陈俊愉院士编著的《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的研究成果和分类方法,将数百个梅花品种分为11个品种群,即单瓣(江梅)品种群、宫粉品种群、玉碟品种群、黄香品种群、绿萼品种群、朱砂品种群、跳枝(洒金)品种群、龙游品种群、垂枝品种群、杏梅品种群和美人(樱李梅)品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