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事隐>>第三回(中):坐上珠玑昭日月
作者:孙华天(原创)
下面请看“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隐寓着何人何事。
黛玉弃舟登岸后,便有荣国府打发车轿等候多时了。作者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显示“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黛玉也处处加小心,“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由此可见贾府非一般人家,京都则隐寓着雍正时期的北京城。“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林黛玉在这里象征着谁?先不揭晓,我们先看贾家是什么地方。读者朋友们可根据黛玉进贾府的一系列言行,根据“事体情理”,推测她象征着什么样的人物才合适,并推测她进贾府干什么来了。前文交待黛玉是五岁,雨村进她家做西宾一年,黛玉之母便一疾而终了。所以黛玉进贾府之际也就才七岁,我们可以看一看黛玉的心计言行,是不是才七岁的小孩所能具备的。她应该象征什么样的人,才与她此处的人物形象贴切。这样每位读者朋友都能从中发现隐情,并确信书中有隐了。
“又行了半日”。请注意这一细节。大清朝雍正时期的北京城,如果走上半日,恐怕出了城都走很远了。这个细节透出黛玉又从北京城中出来了: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敕造”二字,是指奉皇帝之命建造之意。这就是说,宁荣二府是皇帝下令建造的。紫禁城皇宫虽然也是皇帝下令建造的,但那是明朝的皇帝。而贾府则是清朝的皇帝下令建的。由此可知黛玉没去紫禁城皇宫。
却不进正门,只进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却不进正门”,那么,皇帝敕造的什么地方一般人不能进正门呢?只能是皇帝住的地方。那么,又有什么地方从正门旁进去,“走了一射之地”还没到下一道门呢?“一射之地”大约在一百二十步到一百五十步之间。任何王爷府决没有这样进深的府宅。那么,只有北京城西北郊的“圆明园”才合乎这个标准。黛玉的车轿进京都后,又行了半日才来到宁荣二府。恰恰隐寓着黛玉所象征的人物,是从北京城中往城外的圆明园来。
从圆明园的大宫门往里走一射之地,正好到了月河的石桥。渡桥不远便是二宫门了,既“出入贤良门”。越此门便正式进入皇帝上朝的宫廷区,所以,在月河石桥处,黛玉的轿便换成“小厮”们来抬。这些小厮,都是宫廷里小太监们的化身。黛玉所进的“垂花门”,正隐指她进了“出入贤良门”旁的“值房”。
图片描述
请看《圆明大观话盛衰》一书是怎样介绍“大宫门”和“二宫门”的:
大宫门即圆明园正宫门,是御园前朝区所在。大宫门为五间,卷棚歇山式,悬挂雍正帝御书“圆明园”额。此门是皇帝专用御道,门殿两侧设有左右门,供臣僚出入用------大宫门是各座园门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宫门前为一巨大广场,东西通宽五十一丈即163米,南北通长九十一丈即291米。在大宫门正南有座大影壁,长十三丈41点6米。影壁与宫门的距离是六十三丈即201米------雍正初年,圆明园扩建升格为御园时,大宫门外摆置有一对石麒麟------进大宫门后又有东西朝房各五间------过朝房而北为月河,架石桥三,度桥即为出入贤良门(亦称二宫门),越此门才算正式进入清帝上朝理政的御园宫廷区。出入贤良门也是五间,门左右各有值房五间,是各部院臣工的入值候旨之所。这座门殿只许皇帝进出,门殿东西侧各设罩门一座。
黛玉所见的宁荣二府大门是三间,门前是石狮子,第二道门是垂花门。这与圆明园大宫门和二宫门布局有出入,但是,“一射之地”,反映出荣府的宏大规模来。作者不能处处照搬,在“无意”中给出一句“一射之地”,便泄露了真相。黛玉每到一处都泄露点迹象,证据不就越集越多吗?我们将其综合分析,其迹象都指向圆明园的话,我们不就将此处真事隐的地点揭示出来了吗?“一射之地”的概念,我也是受了冯精志先生著《曹雪芹披露的故宫秘闻》一书的启发,才注意到的。
按清代典制规定,宫门正门只能皇帝行走。东边侧门为官员进出之门。西边侧门为皇室成员进出之门。黛玉进的是西角门,这说明黛玉所象征的人物,应属于皇家成员这一范围。我们想探出隐情,要细细的品,急不得。急功近利是欣赏不了《红楼梦》的,更探索不出什么隐情来。别急于一下就知晓全部真相,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一起慢慢地品。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黛玉所进的“垂花门”,应该隐指“出入贤良门”西边的“值房”。因为“出入贤良门”只能皇帝行走,黛玉又是从大门西边角门往里来的,所以黛玉所进的“垂花门”,只能是“出入贤良门”西边的“值房”了。这个值房,恰似一个“穿堂”。就有如前后院之间的一个过堂“门”。只不过这个“门”,是几间房子大的厅堂,人们既可在此候旨,又可前后穿行。这个“穿堂”之中立了一个大插屏,没有插屏所挡,人们从穿堂的前门透过穿堂的后门,可以直接看到里面的“正大光明”殿。“雕梁画栋”的“正面五间上房”,正隐寓着正大光明殿。实际的正大光明殿是“七间大殿”,作者在这里没有照搬。
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圆明园的方位,规模,功能等特色,这有利于我们对真事隐的探索。我并不愿意去考证,但是《红楼梦》的隐情,逼得我不得不去了解一些相关的清史资料。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尽可能地精选这些资料。
圆明园的修建,是因为康熙帝驻跸畅春园,当时的四皇子胤禛要就近“扈跸”,向父皇“拜赐一区”园地。康熙帝便将距畅春园北一公里的“后华家屯”赐给胤禛,并赐额曰“圆明园”。史料上记载最早的是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康熙皇帝亲临圆明园进宴,并前后五次游幸圆明园。胤禛继皇位后,没有去住畅春园,而是将自己原来的“藩邸赐园”圆明园大规模扩建,建成达210公顷的大型御园。后来弘历又继续扩建成350公顷的圆明三园。
圆明园的前朝区及九洲清晏寝宫区,至雍正三年已基本建成,至雍正帝死,园中已建成大约三十三景,而且大多以三个字的俗呼为名额。雍正帝是一个不喜出游的皇帝,所以圆明园就成了他游乐休闲之地。为了便于休闲,又不误朝政。雍正帝将圆明园建成了前朝区与后宫寝居休闲区。
前朝区具各办理朝政的所有房舍和正殿,从雍正三年八月之后,雍正帝便传諭王大臣说:“在圆明园与宫中无异,应办之事照常办理”。而且每年都在此住二百余天,可以说,当时的朝廷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紫禁城,一个是圆明园。皇帝在圆明园时,所有奏事的王大臣,都得早早起来赶到圆明园去上早朝。
正大光明殿,就相当于金銮殿。我们现在游览的对游客开放的圆明园遗址,只是乾隆时期所建的绮春园和长春园。而雍正时期所建的圆明园,在绮春园和长春园的西边,现在是一片废墟,没有观赏价值,也没对游人开放。我们探索《红楼梦》里所隐藏的圆明园,就是雍正时期的圆明园。如今人们认知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这三园的总称。(参见《圆明大观话盛衰》)
图片描述
黛玉方进入上房,见了她外祖母,没来得及拜见,早被外祖母一把楼在怀里大哭起来。这时书中交待,“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这个交待的用意,就是用冷子兴来关照贾母的象征身份,贾母在此正是雍正帝化身。我们还可以从“地点”特征上,来推测此地的主人应该是谁?这处“正房大院”象征着“正大光明殿”,它的主人只能是雍正帝。这样,我们也能将贾母此处的象征身份揭示出来。那么,黛玉来圆明园拜见贾母,就隐寓着黛玉来圆明园拜见雍正帝。那么,黛玉象征什么人呢?我们往下看。
接下来贾母向黛玉介绍她大舅母,二舅母等,又说:“请姑娘们来。”不一会,贾家的三个姊妹到来,黛玉忙迎上前见礼。这处的大舅母,二舅母象征着谁?过一会再说。贾家这三个姊妹,在此应该象征着雍正帝的嫔妃们。这时,贾母又向黛玉提起了黛玉之母,不免又伤心一回。这个情节透出雍正帝与这个“黛玉”的父辈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这段黛玉人物形象的交待,虽然将黛玉说的很小,但是,能做到“举止言谈不俗”,其年龄就不应该太小。如果在女孩身上能够体现出“风流态度”的话,那么,这个女孩至少应该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对异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才配称“风流态度”。“风流”二字,有很多含义。但是,这处的“风流”二字后面配有“态度”二字,“态度”二字在此应该当“体态风度”讲。所以,这个“风流”二字必然是针对黛玉的体态风度而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此际黛玉所象征的人物,其年龄至少应在十三岁以上,她才会呈现出“风流态度”来。
接下来,众人问黛玉服何药,何不急为疗治?黛玉说自己从会吃饮食便吃药,明医修方皆不见效。那一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我的病若要好:“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在那个年代,人们是普遍信奉这些趋吉避凶之谈的。黛玉却说为“不经之谈”,她真的可以脱俗吗?既便脱,也不会全脱。要知道,她的老师贾雨村可是个最世俗的人了。那么黛玉此际所象征的人物真的有病吗?这只不过是假象,是为假故事做铺垫的。实际上,这处黛玉所象征的人物没有病。是借谈病,引出和尚的一番话。和尚说黛玉不能见“外姓亲友”,方保一生平安。可黛玉偏不信邪,不但来见外姓亲友,还要长期住在外姓亲友家。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怎么解释才能近情近理呢?只有这个黛玉就是雍正帝家的人,和尚的话就真的成了“不经之谈”了。黛玉如果是雍正帝家的人,她见“贾家”的人,就不属于见外姓亲友了,自然就不与和尚的话犯冲突了。其实,这个癞头和尚就是雍正帝化身。那么,“黛玉”是雍正帝家的什么人呢?请往下看。
贾母正说给黛玉配药呢,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着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一段从黛玉眼中所见的王熙凤,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人未到便听其声势,人到了便见其气势。及见其穿戴容貌,其华贵和气质更是与众不同。最显著的特征是她在黛玉眼中有些“放诞无礼”。那么,谁会在雍正帝面前这样随便呢?除了雍正帝的皇后乌拉纳喇氏,还有谁配呢?贾母也在黛玉面前开她的顽笑:“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贾母这番顽笑中,还隐伏着机关。众人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便知底里,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在真事隐中,“黛玉”对皇后可不是以嫂呼之的。
在真事隐中,皇后是不会来迟的。之所以设计个“我来迟了”的情节,就是为了着重刻画一下“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让我们透过她的人物形象,判断她在此应该象征着谁。《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五花八门,但是,最根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象征”艺术。“象征艺术”,才是《红楼梦》艺术形式的真正“灵魂”!我们只有通过“取其事体情理”的方法,深刻分析出假人物假环境的真正形象特征,才能找到他们(它们)真正的“象征”对象是谁。
接下来,作者又将王熙凤怎样赞美黛玉,怎样讨贾母喜欢之情刻画了一番。王熙凤又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番话明显透出王熙凤是个“管家婆”,随后她与王夫人谈月钱和给黛玉拿衣料之事,更说明她是贾府中地地道道的管家婆。此处的贾母象征着雍正帝,荣国府象征着圆明园,“王熙凤”是雍正帝家的管家婆,那么,只有皇后位置非她莫属了。到此,我们可以确定“王熙凤”在此处象征着“乌拉纳喇氏”皇后。
乌拉纳喇氏(?——1731):世宗孝敬宪皇后。满洲正黄旗人。父费扬古,原任步军统领内大臣。康熙时,胤禛为皇子,圣祖册后为雍王嫡妃。康熙三十六年,生皇长子弘晖。胤禛即位,于雍正元年十二月立为皇后。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去世年五十余岁。十二月册謚为孝敬皇后,祔葬泰陵。(又)弘晖:胤禛长子。母为胤禛孝敬宪皇后乌拉纳喇氏。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生。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日殇,年八岁。(摘录<<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从上述史料上看,乌拉纳喇氏皇后虽生一子,但是八岁便死了。后来没再生儿子,没有留下龙种。
在王熙凤问黛玉几岁处,“己卯抄本”和“红楼梦稿”上都有黛玉回答:“十三岁了”的字样。这样就出现了黛玉年龄前后不符的矛盾现象,因此在其它抄本上都没有这句答言。虽然删去这句答言后,假故事表面上没矛盾了。但是,黛玉进贾府时的言行举止,还是与她的七岁年龄极不相称。因此这种内在的矛盾还是存在的。“黛玉”年龄的确定,最终还应从她的表现上来判断。
接下来贾母命人带了黛玉去拜见两个母舅,贾赦之妻忙说自己带外甥女过去方便,遂带了黛玉作辞出来。
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轴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贾赦的院落隐寓着何处呢?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手法,对贾母那边“轩峻壮丽”做了进一步渲染。黛玉很快就进了三层仪门,毫无“一射之地”的感觉。贾赦院落“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可见贾赦院落,只占荣府花园的一小部分地盘。贾赦是长子,又袭着荣国公之爵,却不与贾母一起住正房大院,这在严格的等级制社会现实中,是决不允许的。这是一个最明显的荒唐言。那么,怎么才能变荒唐为不荒唐呢?那就是住在荣府的贾政,他所象征的人物,其身份地位要远在贾赦所象征的人物之上。那么,贾赦在此处象征着谁呢?这个“黑油大门”的院落象征着何处呢?
图片描述
从黛玉坐车出荣府的行进路线上看,这个“黑油大门”的院落,位置应该在“荣府中花园”的东南角上。荣府此际象征着圆明园,贾赦的宅院就应在圆明园的东南角上。那么,雍正年间圆明园的东南角上是什么院落呢?原来这个院落就是“交辉园”。雍正帝向王公大臣们宣布圆明园也是理政上朝地点后,为避免怡亲王允祥上朝奔波,便将圆明园东南角上的“交辉园”赐居给了十三弟。此园在乾隆年间,弘历还赐居给过傅恒,改叫“春和园”。后来弘历将其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其具体位置应在现今绮春园最西边一带。(参见《圆明大观话盛衰》)
既然“黑油大门”这个院落象征着“交辉园”,那么他的主人贾赦,就一定是怡亲王允祥化身了。作者之所以将黛玉来贾赦宅院的线路描写的那么细,其目的就是让我们从中找准位置,并对其所象征的地点作出准确判断。通过地点的确定,可推测出它的主人是谁。由此判定贾赦在此象征着怡亲王允祥,那么,邢夫人在这里,就一定是怡亲王允祥嫡福晋兆佳氏化身了。
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到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不要外道才是’。”按理说,外甥女远道而来,那有亲舅舅不见之理。什么“身上不好”,“不忍相见”。都不算做不见外甥女的理由,这种推辞不见,是不近人情的,况且都到了你家来看你,岂能不见?贾赦不见外甥女这一现象,是极其荒唐的。怎样来解释这一不近情理的现象呢?只能说贾赦不是黛玉的亲舅舅,否则不会不见。贾赦又对黛玉说这里同家里一样,不要外道才是。这明显地又把黛玉当自家人看待。那么,这个黛玉到底是谁呢?
接下来黛玉要告辞,邢夫人留饭,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留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母,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量。”邢夫人听了笑道:“这倒是了。”遂命人用方才的车送姑娘过去,邢夫人送至仪门前,看着车去了才回来。
在这个情节中,黛玉的话语面面俱到,又不失礼。这哪里象个“只身”在外的七岁小女孩呢?黛玉说“异日再领”,邢夫人说“这倒是了”之言,透出这个黛玉来交辉园看怡亲王允祥,是“异日”的事。作者之所以把不是同一天的事写在一起,就是要通过黛玉的行动路线,来隐写圆明园主要区域布局,以及圆明园与交辉园的位置关系。接下来书中表: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原来王夫人时常居作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黛玉眼中这处“正经正内室”,是在向南大厅之后,而且是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这一交待透出这个正内室,与“南大厅”和荣府大门是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也就是说,这个“轩昂壮丽”的“正内室”,与圆明园的大宫门和正大光明殿,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那么,这个“正内室”是圆明园中的什么所在呢?原来,它就是皇帝寝宫“九洲清晏”景区正中路的“圆明园殿”。
九洲清晏: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一百二十米,岛上建筑密集,院落封闭,正南面临清澈如镜的前湖,使这一建筑群显得格外壮丽。建筑群正中的“圆明园殿”,是圆明园中最早建成的殿堂之一,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为其题了匾额“圆明园”。这是圆明园历史的开端。在“正大光明殿”建成之前,它是圆明园的正殿。“圆明园殿”的后面是“奉三无私殿”,再后就是“九洲清晏殿”。三大殿以东,庭院曾叠相套,曾是后妃们的寝宫。由“大宫门”到“九洲清晏”形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这就是圆明园的中路。(摘自《圆明园风云录》)[转载]作品欣赏-圆明园景图 <wbr><wbr><wbr>- <wbr><wbr><wbr>值得收藏
实际上,从正大光明殿往“圆明园殿”来,要绕过正大光明殿后面的“寿山”和“前湖”,这里作者将其略去,却给出了惊人的一笔“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来。这个“荣禧堂”大匾,将这个“正经正内室”隐寓着什么地方,彻底揭露出来。
下面请参看冯精志先生在他的《百年宫廷秘史——红楼梦谜底》一书中,对这个大匾的考证:
贾政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贾宝玉的父亲,祖上虽显赫过,轮到自己不过是个主事。而九洲清晏则是乾隆皇帝在圆明园的内寝所在地。一个小说人物怎么会住到当朝天子的寝宫里?
说起来,这是我看《红楼梦》时的一点偶然发现。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来到贾政住处,待进堂屋:“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字‘荣禧堂’,后面有------”
在这一段里,贾政住处的那块匾的规制似曾相识。有清一代的繁文缛节搞的很厉害,什么官挂什么规制的匾,有明确规定,不可逾制。龙边金字匾不是随意可挂的,例如整个圆明园五百多块匾中,总共才十一块这种匾。翻翻雍乾时期内务府造办处的圆明园匾档案,这十一块匾中,七块在祭祖的安佑宫,一块在宫门,一块在招待外藩看戏的大戏台,一块在收藏佛像的舍卫城,最后一块则在乾隆的寝宫所在地——九洲清晏。
《红楼梦》中曾提及贾府的门匾,却不谈该匾的规制,而在贾政院中却特意提到该处所悬匾为“赤金九龙青地”。这一笔有什么深意吗?且看乾隆朝内务府造办处所记圆明园中路九洲清晏,乾隆所悬的匾,为“石青地画金云夔龙九洋金字”。两匾相比,同是金龙,同是青色打底,同是金字。这是两块相同的匾!
冯精志先生接着阐述道:
从这一点,让我们闻出点“真事隐”的“味”,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掏,才发现大节目还在后头。圆明园遗址管理处根据史料,部分复原了九洲清晏景区的格局,在《一代名园的兴衰》一书中,是这样介绍九洲清晏的:“九洲清晏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和九洲清晏殿。西部为乐安和寝宫与清暉阁。东部为天地一家春。圆明园殿面临前湖,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大殿,正门檐下悬有康熙玄烨手书‘圆明园’三字的赤金九龙青地大匾。进入殿内,北边是一座高大屏风,屏风前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绕过屏风出北门,有一条大甬路,通向北边的奉三无私殿。这是一座比前者还要大的,面阔七间的殿堂。其殿额‘奉三无私’,意即天无私盖,地无私载,明无私照。用统治阶级的话来解释其意,就是说,皇帝和普天下所有的人都一样,在天下地上生活,阳光既照耀着每一个皇家贵族,也照耀着每一个平民百姓。”
把这段与曹雪芹对贾政住处的描写合看,心头不由一惊:两处正殿倶是面阔五间,都是“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九洲清晏的匾系康熙手书,贾政处的匾中则有“万几宸翰之宝”。而“宸翰”即帝王书迹之意。两处最明显的装饰物,均是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的三尺来高的青绿铜古鼎。重要的是曹雪芹在对联上的变通,九洲清晏圆明园殿有一条大甬路,通向北边的奉三无私殿。贾政“室内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奉三无私,意即日月既照耀着皇帝,也照耀着每一个平民。而贾政处写在“乌木联匾”上的对联,所谓“昭日月”及“焕烟霞”,是说此间的所有饰物及花纹均在日月霞光的照耀之下。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说,曹雪芹笔下的贾政住处,是参照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内的寝宫所写成的。曹雪芹之所以占便宜,就是占了个“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以至在二百多年之后,人们“追踪蹑迹”地恢复九洲清晏当年的风貌时,无意间发现了曹雪芹伏在书中的一个原型素材所在。
近几十年来,通过与故宫博物院档案的对照,人们发现贾府内的饮食起居及日常活动的某些方面,不仅远远超出一般王府的标准,而且有的素材直接来源于宫廷。因此可以说,曹雪芹笔下的那些“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的事,大部分是宫闱中事。对此类事,他不得不处理得迷离恍惚,即所谓的“隐”。
(待续)
2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