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是对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的简称,三人均是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东京之时,他们的才华被欧阳修所赏识,文章很快被宋代的士大夫争相传诵,被学者竞相效仿,为北宋的文学作品留下千古流芳的名作。
北宋自开国以来便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危难局面,众多的军事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纷纷投身于兵书战策的研究之中,企图改变水深火热的政治局面。与此同时,北宋的当权者也大力提倡兵学,比如神宗就在熙宁五年时下令设立武学。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宋代的文人雅士喜欢言兵就显得不足为奇。有趣的是,苏氏三父子均写过一篇同名的文章,叫《六国论》。面对同一同一个历史事件,父子三人展开了不同的论述,这背后又折射出他们怎样的军事思想呢?
“三苏”共论六国:从《六国论》探析三苏的军事思想
父子三人的《六国论》
苏洵的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的破灭,不是因为兵器不够锋利,也不是因为将士们不善,归根结底是因为贿赂秦国。所谓“赂秦”就是指用土地换和平,但是这种贿赂不但没有作用,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苏洵为什么要写“赂秦”之事呢?因为当时的宋朝朝廷刚刚与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条约的本质,就是用黄金、丝绸贿赂辽国来换取和平。他的这篇文章,显然是让大家吸取历史的教训。
苏轼也写《六国论》,在他看来,整个春秋战国经历了300年。秦虽然统一了六国,但仅仅14年,就化为乌有、分崩离析了。根本原因在于对“士”的重视程度的不够。苏轼认为“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但那个时候就连民间最杰出的人士,都被官府养着。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人,虽然想反叛, 都是一些无所作为的人,而且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就是六国之所以长久以来安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