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旋转动力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来自于原动力天中的造物主。
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从提出来以后几千年就从来没人质疑过。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不是正圆,且行星速度还会在轨道上变化的宇宙。
到了公元2世纪,托勒密成为了地心说的集大成者,为了应对行星逆行现象给地心说带来的挑战,他为地心说中绕地球运行的行星加入了一个假象的本轮,并且将地球中心的位置偏移了一点,也就是会行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偏心圆。
托勒密还利用严密的数学计算为地心说模型带来了非常优秀的行星运动的预测能力,可以准确的预测日食和月食,预测出来的行星运动位置在天空中的误差不超过2°。
经过了托勒密的发展,地心说模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整个系统变得异常的繁琐、复杂,绕地球运行的轮子多达三十几个,想要计算行星的运动工作量非常大。
但这样的模型很符合人们的直觉以及心理需求,也就是顺势统治了人类世界观长达一千多年。
时间来到了16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他是第一个有文献考证的质疑地心说模型的人,认为只要将地球和太阳调换个位置,就能省去很多看似不必要的本轮,同样也可以解释行星逆行现象。
这就是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天球运行论》中提出的日心说,但是他的日心说,并没有否定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天球模型,更没有质疑行星在轨道上的匀速圆转运动。
因此这样的日心说带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太阳系模型看起来简洁了,但是行星轨道、位置的预测能力远没有托勒密模型来的准确。
因此哥白尼的日心说有非常大的缺陷,并不好用,他只是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浪潮,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维方式。
指导人们换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去解释宇宙,而不是不停地给行星添加本轮,以符合观测数据。
而开普勒则不同,他不仅接受了哥白尼的思想,还大胆的、以超强的预见性击碎了几千年来人们的世界观。随着而来的就是新物理学的诞生。
开普勒小时候也是命运多舛得过天花和猩红热,这两种疾病一个使他破了相,另一个使他的视力变得远不及常人。
很难有人能预料到他以后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因为在那个时代天文学家必须具备裸眼观天的能力。
1600年的时候在大学教书的开普勒给素不相识的第谷·布拉赫写了一封信,在信上他展示了自己对天文学的研究和思考,并且展示出了超强的数学能力。
这正是第谷·布拉赫所急需、且不具备的能力,因此开普勒就成为第谷的助手,但不幸的是10个月后也就是1601年第谷·布拉赫离世。
有幸的是,开普勒获得了第谷·布拉赫的“遗产”,这个遗产正是第谷20年来对太阳系各大行星运动非常精确的观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