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蹴鞠的热爱,是一种政治引领,宋朝士大夫阶层对蹴鞠也情有独钟,这是一种文化的引领。例如宋朝词人周邦彦曾写道:
名园蹴踘称春游,近密宣呈技最优。当殿不教身背向,侧巾飞出足跟球。
周邦彦描写了士大夫春游时期,一起蹴鞠的场景,十分形象。
南宋爱国词人、著名文学家陆游在《晚春感事》也写道蹴鞠: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陆游写到,蹴鞠时场边有万人观看,可见蹴鞠活动在当时的火热情形,不亚于现在体育活动,同时也能彰显出宋朝蹴鞠文化的浓郁。
需要说明的是,蹴鞠在宋朝时,不仅仅是体育娱乐项目,更是朝廷的一项礼乐项目,在很多重大场合,都有蹴鞠的表演。
例如,《宋史·乐志》中提到,宋朝每逢春秋圣节三大宴会,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乐表演,其中第12项表演就是蹴鞠。史载:诸王赐食及宰相筵设,以蹴鞠为乐。
《宋史·礼志》中还记载,宋朝在招待金国的使者时,也在宫廷中表演蹴鞠。可见,蹴鞠在宋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礼乐项目。
三、蹴鞠的结构和制作作为古代的“足球”,蹴鞠在唐朝以前,并不是空心的,而是实心的。早期的蹴鞠是椭圆形的,用两块动物的毛皮从内部缝制而成,然后里面塞上布絮等柔软之物。当时做工虽然粗糙,但要求蹴鞠表面一定要光滑,尤其是不能露线,否则容易挂到鞋子或树枝。当然,民间如果没有皮革,外面一层也可以用柳编等编织物来制作。
汉朝时期,随着士大夫阶层开始喜欢蹴鞠,对蹴鞠的外形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蹴鞠基本上已经是圆球形的。由于球形的弧面制作困难,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尝试把皮革割开重新拼凑,和现在的足球结构颇为相似。
到了唐朝,人们对蹴鞠踢的高度有了要求,因此出现了空心蹴鞠,这种蹴鞠十分轻巧,踢起来非常轻盈,受到大家的欢迎。据《初学记》中记载:
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大概的意思是,蹴鞠的外面一层是皮革,里面一层则是“胞”,即动物的尿囊。把尿囊洗干净,吹满气然后扎紧,外面用皮革再包裹一层球形的“外胎”,就是蹴鞠的基本结构。
宋朝时期,蹴鞠的结构已经十分精致,做法也十分讲究,史载:
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像天。香胞一套,子母含气归其中。
也就是说,为了把蹴鞠做圆,当时已经有了标准,必须用12块皮革来拼接,而且是“香皮”。众所周知,现代足球是由32块黑白多边形组成,宋朝时已经开始普及12块皮革做成的蹴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已十分超前。
综上所述,随着古代蹴鞠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蹴鞠的要求越来越高,蹴鞠的制作和结构也越来越精致。
四、宋朝蹴鞠的规则蹴鞠运动,在古代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但也需要规则,否则就失去了运动的意义。
宋朝蹴鞠的玩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较为正式的“筑球”,另一种是非正史的“白打”。
1.蹴鞠的“筑球”规则
筑球需要的人数较多,通常需要10人以上。宋朝每年会举行传统的三大宴活动,活动前会举行蹴鞠筑球比赛,这种比赛需要32人参加,分为两队,每队16人。据《宋史·乐志》记载:
凡用乐人三百人,百戏军七十 人,筑球军三十二人。